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好官人 > 分节阅读 10

分节阅读 10(2/2)

目录

便是在宋朝这时候,虽然“大桶张家”钱多得几能富可敌国,可是到汴梁城一打听,便是最底层的百姓,都会对“大桶张家”嗤之以鼻:“不就是个放钱的钱民么”

看看,这种环境下,想要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实在太困难了。

一顿早餐能吃出这等感慨,张正书也是佩服自己。

没办法,只要是大致知道历史进程的人,穿越到了北宋这个年代,肯定会觉得惋惜。明明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却硬生生错过了这机遇,这叫“天授拂取,反受其害”。于是,便有了靖康之耻。

“如果提高粮食的产量,是不是能解放更多人手呢”

张正书脑子里不由自主地冒出了这个想法。

“轩奴,在想什么呢,心不在焉的”

张根富虽然溺爱张正书,但是却不懂犯法。好在张正书对他并没有什么感觉,毕竟在张正书的潜意识里,这并非是自己的父亲。

“那个我想知道,咱家有多少田地”张正书原本想叫张根富“爹爹”的,可话到了嘴边,不知道为何总是说不出口。

张正书突兀地问这个问题,让张根富有点难以回答。

“这个为父还真的不太清楚张通,张通”

张根富叫来了管家,问道:“如今在张家名下的田地,有多少了”

“回官人,足有五千顷,尚有许多未曾详细记录的”管家张通恭恭谨谨地回答道。

张正书差点没吓一跳,他知道,宋朝一尺的距离是非常接近后世的一尺了,十尺为一丈,一亩是六十平方丈,百亩为顷。那五千顷,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估计汴梁城外,方圆百里都是张家的土地了。

这样的土地兼并,居然没人管吗张正书震惊莫名,这在后世,估计也就东北三省那边的农场才会有这么多土地吧

“只是官人,我们的田地都十分零散,连片的不多”管家张通支支吾吾地说道。近些年都是管家张通在管理放钱的事务,张根富已经很久不管了。这大概是因为张根富认为放高利贷,逼迫人家卖儿鬻女,十分有伤天良。所以,就把放钱一事托付给了管家。

其实不管是谁放钱,都要雇请“行钱”为代理人,代为放债经营。至于利息,共同瓜分,瓜分比通常是五五开。

于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张家的田地越来越多,佃农也越来越多。

听了管家张通的解释,张正书才恍然大悟。

“那正好,我欲寻几亩好田,亲自耕种。就麻烦通叔你代为安置一下,找几个佃户与我。”

张正书淡淡的语气,对于张根富却不吝于晴天霹雳。

“儿啊,为何有书不读,要去做那田舍郎”

张根富虽然是商贾,但有了钱之后,也是瞧不起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他原本想着,就算张正书不考科举也好,起码也学习一下做生意,管理家里的田地。可没想到,张正书却说要去学别人耕种,他一下就急了。张家有家资千万,为什么要遭那个罪呢

第二十一章:格物致知

“对啊小官人,这耕作可不是好玩的。若是实在无聊得紧,何不去寻些同砚、同窗,一起郊外雅集,共论诗赋”同砚和同窗,其实是一个意思的,都是同学。

管家张通提出的这个建议,张根富觉得非常好:“甚是,甚是,轩奴,你自养伤以来,县学那处,教谕已然说了,让你且将伤势养好,才去进学不迟。为父已经向县学捐了数十石粮食,吾儿且宽心吧”

张正书也是无语:“便是我欲召集同窗,但并非县学沐休之日,如何有同窗”同时,心中还补充了一句,“再说了,这倒霉蛋人缘那么差,在县学里闹得鸡飞狗跳的,怎么会有朋友就算是有,也不过是猪朋狗友。这些天就看出来了,这倒霉蛋与当朝宰相章惇的孙子打了一架,就算差点挂了,也没有人前来探望一下。也不知道那倒霉蛋是怎么混的,混得这般惨。有吃有喝有玩的时候,猪朋狗友一大堆。临到出事了,人影都不见一个”

“话虽如此,但”

张根富还没说完,张正书连忙用他半生不熟的古文来掉书袋了:“先贤有曰:格物致知,是以仓颉造字,遂人钻火,有巢筑屋,嫘祖始蚕,神农尝百草,文王演八卦,周公作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礼记大学八目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小子愚钝,不明古之圣贤之意。大抵穷尽物之变化,方能几近大道。

昔日教授有云,噫,小子意诚,可有所为也

是以小子欲以农事为始,格物致知,进抵大道”

这一段话,半古不古的,听得肚里没啥墨水的张根富一愣一愣,只能把目光转向管家张通。管家张通确实是个人才,不仅会得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缀术、张丘建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等算经十书,能记账,还略通经史。如若不然,张根富也不会如此看重他。

这管家张通听了张正书这一段话,想起了礼记里面的内容,好像也确实是这么回事。

但是,这礼记对“格物致知”这段话的解释并没有多少,只能任由别人来解读。就好像儒家,在先秦时就分为公羊派,谷梁派,楚诗派,还有什么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等等等,甚至每一朝每一代,对于儒家的解释都层出不穷。只要有需要,这些儒士就能从经典里找到对应的解释。

而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表现那么矛盾的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