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6(2/2)
“看过啊”
齐保林没好气的说道:“那你难道没看到,那群盗墓团伙通过他们的一位外围成员,把这片地给租了地都租给他们了,他们不是想怎么挖就怎么挖,想怎么埋就怎么埋,哪还有什么时间限制”
“这个”李蓓蓓听完齐保林所说,不禁有些脸红,支支吾吾的说不出话来。
齐保林说的这些,楚琛也知道,当时看到这些时,他还只以为是这边的管理者们疏忽大意所致。不过眼前的这幅场景,让他知道,那些管理者不是不知道,而是只想着赚钱,对这样的事情已经司空见惯,不管不顾了。
而正是这因为这些管理者的态度,使的那些盗墓者会像现在这样猖狂,不,不是猖狂,而是疯狂
那伙盗墓贼不但肆无忌惮的盗掘着古墓,贪婪的把一件件珍贵文物据为己有,而且当他们发现警察已经调查到这里时,居然一不做,二不休的,把那位外围成员给杀了,而且还毁尸灭迹,清除掉了一切可能使他们暴露的线索。
想到这里,楚琛既愤怒又无奈,茫茫人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那群胆大妄为、丧心病狂又狡猾至极的盗墓贼。
考古工作很枯燥,楚琛他们在这里看了一会,秦教授看到其中一些人脸上显出了无聊的神色,就笑道:“走,咱们去看看那边的勘探结果。”
说完,秦教授就带领楚琛他们,来到正在使用雒阳铲勘探的工作人员那边。
李蓓蓓看着地上大大小小的雒阳铲,觉得非常好奇,拿出一把铲身像圆筒,头部带尖的铲子,新奇的问道:“这也是雒阳铲”
秦教授呵呵笑道:“对,这也是,这叫掏沙铲,一般用于戈壁、沙滩、河滩、沙地等地形。这些地方土质松软不易带出,掏沙铲独有的设计解决了这一难题,能顺利的带出土壤。”
楚琛看到地上形形色色的雒阳铲,也非常感兴趣,于是也拿起一把雒阳铲研究起来。
雒阳铲,又名探铲,一种考古学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当然除了考古之用外,雒阳铲最早广泛使用的地方自然是盗墓。而最早的雒阳铲,据传是由雒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者李鸭子于二十世纪初发明的。
1923年前后,马坡村村民李鸭子来到他家附近一个叫孟津的地方赶集,转了一会儿,他便蹲在路边休息。李鸭子平日里以盗墓为生,所以他经常想的也是有关盗墓的问题。
这时,他看到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包子铺,卖包子的人正准备在地上打一个小洞,他在地上打洞的工具引起了李鸭子的兴趣。因为他看到,这个东西每往地下戳一下,就能带起很多土。
盗墓经验丰富的李鸭子马上意识到,这东西要比平时使用的铁锨更容易探到古墓,于是他受到启发,比照着那个工具做了个纸样,找到一个铁匠照纸样做了实物,第一把雒阳铲就这样诞生了。
第两百五十八章好消息
雒阳铲的发明者是雒阳当地的盗墓人。自上个世纪初以来,神奇的雒阳铲,使得我国古墓葬最集中的雒阳邙山地区十墓九空,众多文物大量外流。雒阳铲由此恶名远播。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雒阳铲的发明,到也不是没有好的一面。
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1928年目睹盗墓者使用雒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我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秦教授见大家对雒阳铲很感兴趣,于是就拿起一把雒阳铲给大家讲解起来:
“咱们一般常见的雒阳铲铲夹宽有2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长柄雒阳铲虽然看似半圆,其实形状是不圆也不扁,最关键的是成型时弧度的打造。”
“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阳铲打制完毕,再装上富有韧性的腊木杆并且接上特制的绳索,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深处,铲子提起之后,铲头内面会带出一筒土壤。”
“这样不断向地下深钻,我们会对提取的不同土层的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各种包含物进行分析,如果是经过后人动过的五花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筑。”
李蓓蓓饶有兴致的试着手中的雒阳铲,听到这里时,就好奇的问了一句道:“秦教授。什么叫做五花土啊”
秦教授笑着解释道:“古人建造一座洞室墓,要在地面挖开一个长方形的口子。向下挖掘数米深,横向掏窑洞。殡埋后。封堵墓门,将挖上来的散乱地堆于地面的自然土,填入墓道,层层打夯。”
“自然土经过开挖和回填二次翻搅,打乱原有层次、颜色界限,变成了揉合多种土层的花土,这就是五花土或者叫大花土,这种土,即使年代久远。也不能化合。”
“除了五花土之外,如果在泥土里面发现有陶瓷、铁、铜、金、木质物,我们就可以推断地下藏品的性质和布局。”
“另外我们一些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可以凭借雒阳铲碰撞地下发出的不同声音和手上的感觉,便可判断地下的情况,比如夯实的墙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肯定大不一样。”
听了秦教授的解释,大家了然的点了点头,此时,楚琛观察了一下地上的探孔。问道:“秦教授,这些探孔是不是有什么具体的要求,我看这里好像挺有规律的。”
秦教授笑着说道:“这当然还是有要求的,像我们这样。一般会根据需要钻探面积的大小,组织一定人数的钻探队,在指定的范围内先进行普探。”
“普探的流程一般是在地面上布普探点。要求是无论纵横,每隔一米打一个眼。形成方格网状。另外在每个方格中心,也要打孔。也就是在一平方米范围内的四个眼的中心打一个孔。这个中心孔俗称“梅花点”。”
“这样,使得每个孔的最近距离都在一米之内,探孔密集,以确保不漏问题。然后派技术员专人检查在普探过程发现的有疑点的孔,探寻问题的范围直径,卡边形。”
秦教授为大家介绍过工作流程之后,又让工作人员给大家示范了一下动作,于是楚琛和李蓓蓓就饶有兴致的按工作人员示范的动作,使用起雒阳铲来。
不过有些东西看着容易,但具体做起来,就困难重重了。
楚琛到还好说,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动手能力也很强,试了几次下来,就做的有模有样了,让秦教授见了,笑赞他是天生的考古工作者。
而另一边的李蓓蓓,表现无疑差了许多,她因为拿铲姿势不够标准,以及个人使用习惯等方面的原因,经常把孔给打歪了,于是旁边的工作人员,就一直不停的对她进行纠正,不过就算这样,她打的孔还是有点歪。
经常打出歪孔,再加上姿势不够标准使的手掌磨的很疼,这让李蓓蓓心中很泄气,不过她看到旁边的楚琛已经使用的很熟练了,而且还不时受到秦教授的夸奖,这让她觉得很不服气,于是就一直咬牙坚持着。
两个相距不到一米的探孔,二人同时向下打探,一个垂直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