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推迟(2/2)
因为国丧未过街上不敢太过热闹,所以比平时冷清许多,清潋沿着路边看看,不见多少人出来,她说道:“以前出来?这街上很热闹的,怎么这么冷清。”
慕容善道:“你忘了先皇刚下葬吗,国丧未过,街上要是热热闹闹的像个什么样。”
清潋拍拍头,说道:“我这记性,难怪你最近都不穿红衣了。”
逛了一会儿实在没什么逛的,清潋便让慕容善送她回去,梳洗之后,清潋刚倒**便睡着了。她做了一个梦梦到她十岁那年,姐姐没有嫁到大沥,还有柳齐元,他们都在对她笑,像小时候那样,带她偷偷溜出去玩。
喜鹊站在枝头上其鸣犹如报喜,红笙给她梳头,说道:“这大早上的,就有喜鹊报喜,陛下最近定是有喜事要做。”
清潋说道:“喜事?我能有什么喜事。”
上完早朝,她原本打算打昨晚堆着的奏折给批了,结果左相和一些老臣,居然提起选皇夫的事。
曾经的太子傅说道:“陛下年纪不小了,陛下临终前最放不下心的就是您的婚事。”
清潋左耳听右耳出,她要是想嫁人没做太子之前就已经嫁了,蓝后也曾想过给她说过这件事,都被她一守孝为由打发了。清潋这份好心情被破坏,那些奏折,又被她扔在一边了,清潋听烦了,说道:“左相说的是,不过婚姻大事乃是一辈子的事,朕总要斟酌一番吧。对啦,我有一位王叔骁王一直未娶妻朕心甚忧,不知道左相家中可有未出阁的姑娘,替朕解决了这件烦心事。”
左相打了一个人冷颤,他家里只有几个儿子哪里来什么女儿,再说了这骁王不娶妻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
左相不说话,清潋又问其他人,“诸位爱卿家中可有?”
太子傅和一众人往后退一步,要是把自家的姑娘或孙女嫁给骁王,那和守活寡有什么区别。
清潋故作惋惜道:“看样子你们家中都没有合适的姑娘?那就算了吧,各位爱卿若是没事就退了吧。”
“臣告退。”
打发了他们,红笙笑道:“陛下都没想想那么远,他们倒是多嘴起来,瞧左相那副担惊受怕的样子,好像陛下真要打他儿子是注意。”
清潋伸了伸懒腰,说道:“这些都是小事,我们出去吧。”
红笙说道:“不批奏折了?这可是前天就堆着啦。”
清潋刚踏出去的脚收了回来,对新任大监李德明说道:“去,把慕容善叫到御书房来。”
李德明说道:“是。”
宫人从身边过来时,一一行礼道:“奴婢参见陛下。”
清潋不知不觉走到了千鲤池,一个小小的身影落入她眼中,一个十岁左右的女孩,穿着一件绿色的宫装,她拿着扫把努力的把地上的竹叶扫起来。汗水大颗大颗的落下来,她站直了腰捶了捶,又继续弯下去扫地
清潋看着她目不转睛,红笙说道:“她是裴昀的女儿裴静。”
清潋走过去,恰好她过来头不抬,直直撞到清潋身上,她手里的竹筐落在地上,竹叶又洒了一地。跟她一起的那个宫女转过身,看到清潋,她急忙跪下说道:“奴婢参见陛下,”说着她拉拉裴静的袖子,小声道:“小静,还不快跪下。”
裴静道:“奴婢参见陛下。”
清潋说道:“你叫小静?”
裴静说道:“奴婢姓裴名静。”
清潋笑道:“你看着挺机灵的,”说完她看着红笙说道:“这丫头跟你倒是有几分像。”
红笙笑道:“陛下莫拿奴婢打趣,奴婢无父无母而且还是个姑娘呢。”
清潋说道:“我记得你们家是被充做官奴,你母亲呢?”
裴静低着头说道:“奴婢的母亲在入宫没多久,就因染病而死,只留下奴婢。”
“原来是这样,”睡莲死了,清潋看着她的女儿,说道:“太后宫里的朝欣妹妹,年纪大了不懂事,身边的宫人都是一根脑筋的,不如你去她宫中做侍读好了。”
裴静抬头,说道:“奴婢遵旨。”
回去的路上,红笙说道:“他可是裴昀的女儿,陛下怎么会把她弄到太后宫里。”
清潋说道:“稚子无辜,父母犯的错,不该由她来承担。”
红笙道:“陛下说的是。”
李德明带着裴静去了寿安宫,太后正在哄朝欣吃饭,看到李德明过来,她说道:“李德明让你做什么来了?”
“太后娘娘,陛下听说朝欣公主,这两日吵着要出去玩,陛下想到公主在宫中没个玩伴,便让奴才给送了一个玩伴过来。”
太后笑道:“玩伴?”
裴静聪明的跪下说道:“奴婢安之参见太后娘娘,公主殿下。”
太后这才看见李德明身后还跟了个人,她打量着裴静,说道:“你今年多少岁了?”
裴静知道太后在打量着自己,她冷静道:“奴婢今年十岁。”
太后说道:“比公主大了好几岁了。”
“太后,正是大了几岁,陛下才将她送过来,她是个懂事会哄人的,又会念书,闲暇时可陪公主玩耍,还能监督公主学业。”
太后说道:“是嘛,悦华去拿本书过来。”
悦华低头道:“是。”
悦华从后殿拿出一本递给裴静,太后说道:“既然是做公主的侍读,就得拿出你的的本事。?”
裴静接过悦华递过来的书,念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其此之谓乎!”
太后笑道:“读的倒是通顺,那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裴静合上书,说道:“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