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打道珠宝行(1/2)
当张琳琅说道襄城那艘载满寿礼,搭载头、牌的船只逆风逆水上行去华国军营的时候,英王笑道:“魏帅果然是用兵的人才,将军营驻扎在襄城上游,兵贵神速,一旦出袭,船借风势顺流直下,天时地利。”
张琳琅当时也想到过这一点,与英王不谋而合,自觉智慧过人,不免得意忘形,精神倍增,继续讲道:“明眼人都能看出华国军队占据有利攻击位置,襄城督卫耿镜更是十分担忧。所以他假借为鲁元帅贺寿的名义,召集了城内烟花之地的头、牌,弄了那么一船闲杂人等堂而皇之去了华国军营。风月中人出行演艺,都会带随从,乐器服装道具更是必不可少。人员来路不明鱼龙混杂,夹带刀剑利器易如反掌,华国军兵根本无从盘查。在下认为刺客定然是混在其中,在贺寿宴席之上趁大家沉迷声色之时出手行刺。”
英王见张侍读分析得头头是道,逻辑严密,一幕一幕场景仿佛亲临,心中更是敬佩。这位张侍读单凭道听途说的信息就能还原当时场面,智慧才华无人能及。英王哪里知道,张琳琅说的那些都是亲历,当然有凭有据真实的没有破绽。
“这么看来,耿镜早有一战的打算?”
张琳琅点头:“没错。但在下认为耿镜命人行刺实乃下策。”
英王惊奇道:“此话怎讲?古语有云擒贼先擒王,倘若耿镜命人行刺成功,遇刺的是魏副帅,我华国大军群龙无首,谁来指挥攻城?”
张琳琅微微一笑:“我华国大军皆在楚江北岸,如想南下,必借舟船之力。但是为了掩饰进攻的意图,渡江船只都藏在江北芦苇丛中。耿镜严阵以待,对我军船只的位置数量不会一点也不知道。倘若他决心一战,抢占先机,就该派人潜入江北,站在上风之处放火烧船。火借风势,有芦苇助燃,一时半刻很难扑灭,我军损失船只,就算想渡江攻城,行军速度也会受到影响。当然如果烧船与行刺同时进行,又都能成功,我军必然阵脚大乱。”
英王惊出一身冷汗,感叹道:“放火烧船与行刺共举,此计高明啊,幸好张侍读不是襄城守将,否则我军此战必败。”
张琳琅能想到这些,都是因为亲眼所见,信息真实完全,再加上看过那么多电视小说阴谋诡计没少见识,又思考了许多时日,才能有这样的结论,分析得如此透彻。
英王第一此听到这些细节信息,一时之间很难想得周全,更别说做出什么假设推理,所以更加钦佩张琳琅的谋略。
英王忽然蹙眉道:“按道理来说耿镜是南国名臣,兵法韬略当世闻名,就连邓将军都说过,南国只要有耿镜镇守襄城,我军南下难如登天。耿镜为何用行刺的下策?”
张琳琅轻叹道:“所以张玉认为胜王殿下说的那番话不无道理,行刺鲁元帅的刺客很有可能是我华国埋在耿镜手下的暗桩。耿镜或许计划过烧船,甚至还有别的奇袭办法,为求稳妥不会只用行刺这一招。而结果显然事与愿违,渡江船只安然无恙,刺客所作所为都对我军有利,耿镜万手准备死守襄城仍然城破兵败,这些都说明了什么不言而喻。”
张琳琅顿了一下,还是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卖弄起来他那半吊子的现代厚黑学理念:“兵者诡道也。光明正大对阵沙场难分高下的事情,往往只能不择手段才出奇效。倘若总是顾忌道德伦常,讲什么天理正义,不屑于用阴损毒计,那只是图虚名的庸人,畏首畏尾少了成大事的魄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