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死在舞台上(1/2)
这次演出加用骠国乐器。加上南诏古民族的服饰和舞蹈,使之具有典型的南国异域风情。
舞蹈方面,素材及舞蹈语汇均来自南方各民族,并采用南方各民族喜用的“模拟鸟兽舞”,加上艳丽的民族服装,色彩斑斓,民族风格极浓。
在形式上则采用了唐代十分流行的“摆字舞”,二者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奇特的艺术效果。
在民族艺术专家的建议下,还采用隋、唐燕乐《九部乐》,《十部乐》的大量乐器:笙、箫、笛、箎、筚篥、贝、叶、笳、埙、角、琴、三弦琴、击琴、瑟、筑、筝、箜篌、琵琶、五弦琵琶、编钟、编磬、方响、钹、铜鼓、节鼓、腰鼓、齐鼓、檐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楷鼓、鸡娄鼓、王鼓、连鼓、鞉鼓、桴鼓等。
这次参加演出的乐队十分壮观,乐器有60多种,演奏人员有196人之多,共有30首乐曲。
龟兹部有羯鼓、揩鼓、腰鼓、鸡娄鼓、短笛、长短箫、大铜钹等数种乐器,共88人操作,分为四列,置于舞场四边。
大鼓部有大鼓24面,共24人操作,分为四列,居龟兹部之前。
胡部有筝、大小箜篌、五弦、琵琶、笙等乐器,有72人操作,列为四排,为唱歌时之伴奏。
军乐部,有金铙、金铎、钢鼓、金钲等乐器,共12人操作。
这是苏郁繁组建团队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演出。在人数上完全还原古代的同等配比,乐器师还要兼任舞蹈的角色。
这次周泽同教授依然带来了国外的观众。
表演结束后,他向这群朋友介绍:“南北朝以来,随着北方民族同西域诸国交往的频繁,促成了中外乐舞的大交融。
唐代以古代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乐舞为基础,吸收了外域乐舞,发展为包括《燕乐》、《西凉乐》、《龟兹乐》等在内的十部乐。
南诏乐舞除受唐代乐舞的影响外,因地接骠国、天竺诸国,因而还受到东南亚古典音乐的影响,《骠国乐》在南诏乐舞中比重很大,且含有《天竺乐》和《龟兹乐》的成分。
南诏乐舞和“夷中歌曲”的音乐,经韦皋按照唐代通行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变调整理为黄钟、太簇、姑洗、林钟、南吕五调。《南诏奉圣乐》使用正律,以黄钟为宫,由宫音转到徵音,象征西南归附。
由角音转到羽音终止,象征西南各族决心归唐。
整台乐舞,此起彼伏,歌舞相伴,以宏大的乐章和富于变化的舞蹈来表现唐王朝的文治武功。
将南诏复归唐王朝之后,对唐王朝明君圣主的崇敬之情,对唐朝文化的向往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这部舞剧产生的历史背景。
可以说,《南诏奉圣乐》是南诏文化最重要的遗产之一,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为唐乐的十四部之一,它是区别于其他乐舞,融时代特色与艺术创作于一身,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经典作品。
《南诏奉圣乐》之中,有龟兹乐、骠国乐,而骠国乐多具“昆仑音”。所谓“昆仑音”,就是佛教音乐。
说明当时南诏社会,与骠国联系密切,佛教音乐由天竺传至骠国,再流行于南诏。
南诏招徕,骠国入贡,献乐于唐,成为一时盛事。这一事实从另一个层面证明南诏中期佛教已然兴盛,由此推理,佛教传入南诏应是初唐甚至是更早时候的事。
这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乐舞,关乎历史和宗教等文化核心和内涵。对我们来说,它非常宝贵,传递出几个不同背景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