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工资改革(2/2)
比如,不考需要大量体力的搬运、长时间站立,而是重点考核其核心技艺的精度、稳定性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可以适当延长其操作时间,或者允许使用其习惯的、能弥补身体缺陷的辅助工具?考核官在评分时,也应更侧重于成品的质量和工艺的规范性,而非单纯的速度。”
“而且要引入‘业绩档案’作为重要参考。”周慧兰提出关键一点。
“厂里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每个工人,尤其是老工人的技术档案。记录其过往参与的重大项目、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带徒弟的情况、历年质量标准记录等等。
这些实打实的贡献和业绩,在评定等级时,应该占有相当大的权重。这比一次考试更能全面反映一个工人的价值!”
“最好成立专门的、有代表性的考核评审委员会。”她最后强调。
“除了厂领导和技术科,必须吸纳各车间的工人代表,保持公正考核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监督。评审时,要综合考虑考核成绩、业绩档案和现实情况(如伤残程度)。
不能让这些功臣们因为以往功绩所受的伤害,给以后的生活添麻烦,同时也做到公平公正,完成上级的指示。”
周慧兰的建议,既坚持了原则,又充满了人情味和可操作性。在场的领导都沉思着,缓缓点头,认同了这做法。
石毅看着周慧兰,眼中满是赞许。她的思路,正是他心中所想,而且更加系统和完善。
“慧兰同志的建议非常好!”石毅一锤定音,“我们就按这个方向来!慧兰,你负责牵头,以人事科和技术科为核心,各车间主任全力配合,三天内拿出详细的《军一厂工人技术等级考核评定实施细则(草案)》。
核心原则就是:坚持标准,尊重实绩,关怀功臣,公平公正!”
他语气陡然加重:“记住,这次考核,不仅关系到工资,更关系到军心士气。
绝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失误,让任何一个为厂、为国做出贡献的老兵寒心,但也不能为了照顾而降低标准,损害产品质量这个生命线。这个度,大家一定要把握好,散会!”
命令下达,整个军一厂迅速高效地运转起来。周慧兰和杨工成了最忙碌的人,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
编写不同工种的理论考纲和口试提纲、设计具有代表性又能体现核心技能的实操考题、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和伤残人员特殊考核办法、整理和建立工人技术档案…每一项工作都繁琐而重要。
石毅也身先士卒,亲自审阅草案,参与关键环节的讨论,并利用下车间巡查的机会,与工人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担忧和期望,同时也传递厂里“既要看考核,更要看贡献”的明确信号,给老兵们吃下定心丸。
“张师傅,别担心笔试。咱们有口试,你就把经验、绝活,跟考官好好唠唠,比写卷子强!”石毅拍着老钳工张铁柱的肩膀。
“李班长,考核那天给你配个高脚凳,坐着慢慢弄。咱们看质量。”
……
工人们看到厂长亲自来安抚,看到厂里确实在制定符合实际的办法,心中的焦虑减轻了不少,对考核也从最初的恐惧,转变为认真准备。
考核日当天,军一厂的气氛既紧张又庄重。
各个考场布置得井然有序。理论(笔试/口试)考场设在厂部大会议室和几个大车间。
实操考场则直接设置在相应的生产线上,机器擦得锃亮,材料准备齐全。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特殊的考场设置:为行动不便的老兵设置了专门的工位,配备了高脚凳、辅助支架,为视力听力有障碍的,安排了专门的助手进行读题或协助沟通,口试考场里,技术科的老工程师们态度和蔼,引导着紧张的老工人讲述自己的“独门绝技”和“实战经验”。
石毅、李建军、周慧兰、杨工等人组成了巡视组,在各个考场间穿梭。他们看到:
笔试考场里,年轻的工人们奋笔疾书,文化程度高的老兵也认真作答。
文化低的老兵则被引导到隔壁进行口试,虽然紧张得搓手,但在考官耐心的引导下,说起自己的拿手绝活时,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钳工实操考场,腿脚不便的工人坐在特制的工作台前,虽然动作不快,但每一次下刀都稳如磐石,精度极高,考官们频频点头。
机床操作区,手不方便的工人,也用一只手操作着机床,其的操作流畅程度甚至比两只手完好的工人还流畅,零件加工出来也完全符合要求,只是速度要慢了一点。
整个考核过程严谨有序,公开透明。老兵们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展现。年轻工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能力也得到了认可。虽然有竞争,但更多的是相互的敬佩。
考核持续了整整两天。当最后一场考核结束的铃声响起时,无论是工人还是组织者,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接下来是紧张的阅卷、评分、业绩档案核对和评审委员会评议阶段。
一周后,军一厂的公告栏前人头攒动。经过严格评审后的工人技术等级评定结果正式张榜公示。
有人欢呼雀跃,看到了自己名字后面跟着期待已久的更高等级,有人仔细寻找,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也有人看着自己的等级,默默点头,表示认可。令人欣慰的是,那些德高望重、技艺超群的老兵们,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辉煌的业绩档案,都评上了符合其真实水平的高等级(五,六级),薪资将获得大幅提升。
厂里对他们的特殊关怀和实事求是的考核方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厂长说话算话!”
“厂里没忘了咱们这些家伙!”
“公平!真公平!该是谁的就是谁的!”
“得,看来以后得跟张师傅多学着点真本事了!”
老兵们激动地互相拍打着肩膀,眼眶湿润。
年轻工人也心服口服,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工资改革的风波,在石毅和军一厂领导班子的妥善处理下,平稳落地。
其实这次工人的工资大幅度增长,只要是公平的评定,工人们的工资都会涨不少,但难就难到这公平上。
石毅他们也没辜负这些工人,完美的完成了任务,不仅没有影响军心,反而激发了全厂工人学习技术、钻研业务的热情,军一厂“技术立厂、尊重功臣”的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