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赐名武汉兴汉鼎 潮涌荆襄困吏荒(1/2)
建安十五年春,刘禅为这片江滩之地命名——“武汉”。
其意取自:“止戈为武,兴邦在汉;此地当为复兴汉室、铸剑为犁之基!”
春风不仅送暖,也将“武汉”这个新地名,悄然吹遍了荆襄流民聚集之所。
流言在流民间口耳相传:汉水北岸,大江之畔,有一乐土,名曰“武汉”。
传说那里水草丰美,沃土连畴,百姓丰衣足食,安居无忧。
更诱人的是,那位年轻的领主曾立下宏愿:凡举家投奔者,不仅分田,还赐农具!
虽然,这话是是刘禅授意少英营的少年们四散播扬的宣传之词。
然而,流言引来了人潮。
大批拖家带口的流民,抱着渺茫的希望,踏上了通往武汉的土地。
他们多非遭逢天灾兵祸,而是不堪本地豪强地主盘剥欺凌,才决意来此一搏。
于是,少英营的少年们刚放下“宣传”的活计,又匆忙拿起登记户籍、丈量田亩的刀笔簿册,投入了新一轮的忙碌
幸得糜芳带回的那三名积年老吏。
三人各领数名刘禅硬塞给他们的“徒弟”,日日奔波于武汉这片新垦的土地之上,方使这繁杂的庶务得以运转。
然而,人才捉襟见肘的窘迫,始终如影随形。
刘禅看着案头堆积如山的文书——开荒田亩的登记、流民户籍的编造、工坊原料的调配、与各地粮商的往来契书……
每一项都需要专才处理。
仅凭这三人,纵是夙夜匪懈,也难支撑起一个日益庞大、事务繁杂的“武汉”雏形。
糜芳看着少主紧锁的眉头,忍不住嘟囔:“少主,真不是我不尽力,江夏但凡识几个字、懂点庶务的,早就被主公和军师网罗得干干净净了!
剩下的要么是各家豪族的私属,要么就是真扶不上墙的朽木……”
刘禅放下手中关于水利沟渠规划的简牍,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他何尝不知?
父亲和相父求贤若渴,江夏这潭水,早被筛过不知多少遍了。
他倚仗前世记忆,固然知道不少未来名臣的姓名籍贯,可那些人如今要么尚在襁褓,要么远在千里之外,要么早已投入他人麾下,远水解不了近渴。
“大才难觅,小才亦难求啊……”
刘禅轻叹一声,目光投向窗外正在新建的简易学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自己的人才固然是根本,但眼下这燃眉之急……
他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脑中飞速盘算。
只可惜自己手中一个积分也无,不然在系统中换得几位大才,眼下的问题岂不是迎刃而解?
刘禅下意识地摩挲着任务栏中仅存的三个任务。
去长沙?
此事尚需延后。身边随侍,无论是丁奉还是其他护卫,大多已成为甘夫人的耳目。
自己一动,势必惊动甘、糜二位母亲。
届时她们若追来武汉,勒令返回江夏……他是从还是不从?
好不容易挣脱樊笼,正要大展拳脚,岂能再被拘回去?
至于拓展地盘,“武汉”之地尚属江夏郡,此任务最重“法理”。在朝廷未将其单独设郡之前,恐怕难有积分进账。
至于之前设想的交州四郡,自己手中只有一千营兵,而且这一千营兵还都是当做储备将领与官吏存在的,万舍不得拉上战场消耗。
至于最后一个任务——关于皇嗣……唉,还是那句老话,他才三岁。
虽说任务要求涵盖有血缘的刘氏族人皆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