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长沙之策,两种解法(1/2)
而此时刘备并没有时间去关心下方张飞与包拯趣事,
而是忐忑的打开了徐庶送来的信简。
心中百转千丝,各种想象涌上心头,使的他手不由得微微颤抖,旁边坐着得诸葛亮,也看出了刘备得紧张,不由得放轻了手中得动作。
诸葛亮将羽扇轻搁在膝上。作为洞悉局势的谋士,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封书信的分量——若真是少主有恙,对初现峥嵘的荆州集团不啻于雷霆击顶。
这般凝重如涟漪般扩散开去。
简雍最先察觉军师异状,手中墨笔顿时悬在半空;紧接着赵云按剑的手掌悄然收紧;最后连负责记录的小吏都屏住了呼吸。
整座议事厅竟似被施了定身法,唯余数十道目光随着那卷竹简缓缓移动。
都眼睁睁得看着刘备手中的书信。
好在,当刘备颤抖着打开竹简之后,传来的并不是令在场众人心悸的消息,而是——
“哈哈哈!好!甚好!”
刘备突然爆发出的大笑,惊的身边灯火为之一颤,却让众人紧绷的肩背为之一松。
至少是个好消息。
厅内众人又开始热火朝天的干起自己手中工作,唯有诸葛亮和张飞两人将刘备围了起来。
两人一个是刘禅义父,一个是他三叔(兼任未来老丈人,这是张飞自封的。)
此刻倒显出几分默契。
“主公且莫卖关子。“诸葛亮虽已恢复平日从容,羽扇轻摇间却泄露了急切,“元直可是带来了阿斗的近况?”
“大哥,快给我看看,我那好侄儿怎么了?”张飞则不客气,伸手就要去抢刘备手中信件。
“去去去,你这莽夫……”刘备笑骂着将其推开,却将手中竹简塞到诸葛亮手中:“孔明快看,快看元直是如何说吾儿!”
诸葛亮被刘备这罕见的失态吓了一跳,接过竹简时,还敏锐的发现竹简边缘早已被刘备攥出几道痕迹。
足以看出其心中激荡。
诸葛亮目光扫过字迹,这位素来以沉稳著称的卧龙先生,眉头渐渐舒展,随后嘴角扬起,直到看到信件中的“天下为公”几个字,终于还是再没有忍住,哈哈的笑了起来。
“主公,”诸葛亮缓缓合上竹简,带着笑意说道:“后继有人矣!”
“拿来我看!”张飞最受不了诸葛亮他们这种打机锋的样子,劈手抢过竹简,打开就看。
不一会,他也哈哈笑了起来:“不愧是大哥之子,我的好侄儿!”张飞的笑声传遍整个大厅:“众生平等、人人如龙!他可真敢想!”
这是把刘禅立下的宏愿当作幼儿之言了。
厅内众人也纷纷笑起来,他们不像是徐庶亲身经历一般感同身受,但只听得只言片语,也能知道刘禅已经将“仁义”两字悟透,
他日哪怕做不到当初的誓言,最起码也能成为一代明君。
厅堂之内,唯余末席的包拯沉默不语。
他脑海中浮现出月前江夏的情景——少主刘禅曾对他言道:“律法乃国之筋骨,包卿此行,当为父亲铸就一副铁骨。”
字字千钧,犹在耳畔。
念及此,包拯霍然起身,离席上前,对着满堂喧哗的众人躬身一礼,声音清朗而坚定:“吾主刘禅,胸怀天下!诸君不可无礼!”
此言一出,厅内嘈杂顿消,众人目光齐刷刷聚焦在这位不速之客身上。
刘备这才恍然记起徐庶信中所提:此人乃阿斗新招幕僚,颇有春秋子产遗风,尤精律法之道。
(注:子产,郑国名相,首开公布成文法先河“铸刑于鼎”,倡言“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刘备目光微凝,问道:“先生有何过人之处?”
包拯坦然应答:“臣虽愚钝,平生所学所行,唯恪守‘公正’二字。所长在于:明律法、辨是非、断冤狱、察奸佞。”
“‘明律法、断冤狱’?”刘备沉吟,“此乃廷尉、司隶之职司。然当今天下鼎沸,群雄逐鹿,先生可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韬略?或通晓农桑、富国强兵之良方?”
包拯神色不变,直言不讳:“臣非孙武、吴起之才,不谙军旅征伐;亦非管仲、商鞅之能,难精于钱粮赋税。
臣之所长,在于持律法如持天平,以民心为镜鉴、使作奸犯科者无所遁形,使含冤负屈者得见天日,使朝纲得以整肃,使吏治得以清明。
国之根基,在于民心;民心所向,在于公平正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