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大明:穿成李景隆,开局北伐朱棣 > 第一百一十二章 靖难余波

第一百一十二章 靖难余波(2/2)

目录

大厅里的气氛一时有些沉闷,只有茶杯碰撞桌面的轻响。

就在这时,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沉寂。

平安大步流星走进大厅,身后还跟着一个戴镣铐的男子,声音洪亮:“景帅,属下把人带来了!”

“你就是马三保?”李景隆眼前一亮,目光立刻落在那男子身上。

只见此人虽身着囚服、手脚带镣,却依旧身形挺拔如松,站在原地面无表情,迎向李景隆的目光时,没有丝毫闪躲,更无半分谄媚。

“景帅在问你话!”平安见他毫无反应,眉头皱起,厉声呵斥。

马三保依旧闭口不言,既不行礼,也不搭话,像一尊沉默的石像。

“跪下回话!”平安脸色一沉,抬脚便向他腿弯踢去。

马三保踉跄了一下,膝盖几乎触地,却硬生生撑着直起身子,依旧是那副不卑不亢的模样。

“好了!”李景隆急忙出声制止,眼底闪过一丝赞赏。

他太清楚马三保的底细了——此人年过三十,虽是太监,却跟随朱棣历练多年,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唯唯诺诺的小太监模样。

在朱棣麾下,他从近侍太监做起,多年征战沙场,不仅练出了一身武艺,更练出了过人的谋略和军事指挥才能。

世人皆知后来名震四海的“郑和”,却鲜少有人知道他最初的名字叫马三保。

正是这个如今戴着镣铐的囚犯,日后会率领庞大的船队远渡重洋,将华夏文明的火种播撒到万里之外。

这样的人才,绝不能让他埋没在燕王府的罪臣名录里。

只是这份“先知”,他无法向任何人解释。

他能做的,便是将马三保留在身边,慢慢调教,让他未来能真正为华夏效力。

“福生,解开他的镣铐。”李景隆沉思片刻,缓缓开口,“从今往后,他归你管,把该有的规矩,一一教给他。”

他看得出来,此刻的马三保心里还只认朱棣这个主子。

但他不急,日久见人心,总有一天马三保会明白。

福生立刻上前,打开了马三保的镣铐。

金属落地的脆响中,马三保依旧沉默,却悄悄抬眼,看了李景隆一眼,眼神里多了几分探究。

随后,他便跟着福生走出了大厅。

“景帅,这不过是朱棣麾下的一个太监,您为何如此上心?”耿炳文终于按捺不住疑惑,开口问道。

在他看来,一个罪臣身边的太监,再怎么调教,也成不了大器。

李景隆笑了笑,语气意味深长:“此人大才,他将来的成就,会流芳百世。”

耿炳文愣了一下,随即摇了摇头,只当李景隆是在开玩笑。

一个太监,能有什么“流芳百世”的成就?但

他没再追问,只是端起茶杯,掩饰住眼底的不解。

...

夜色渐深,真定城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巡夜士兵的脚步声偶尔传来。

李景隆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中被云彩遮去一半的明月,思绪却飘回了京都栖霞山。

在那里,他的家人还被软禁着。

明日一早就要启程回京,他早已迫不及待。

这次回去,无论朱允炆会如何猜忌他,他都不在乎。

他唯一的愿望,就是李家上下能平安无事。

若是家人出了半点差错,他不敢保证自己会做出什么事来。

从前,他总觉得家国与家人同等重要。

但如今日月山河已经安稳,家人平安便成了他心底最看重的东西。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徐辉祖的身影出现在门口,神色凝重。

“徐兄这么晚了还没睡,有什么事么?”李景隆没有回头,声音平静。

他知道,徐辉祖深夜来访,定然是为了朱棣的事。

“朱棣这两日几乎粒米未进、滴水不沾,再这么下去,怕是撑不到京都。”徐辉祖走进来,语气里带着一丝担忧。

“要不,让他见一见妻儿?或许,云儿能劝劝他...”

朱允炆说过,要的是活着的朱棣,而不是一具尸体,若是在路上就饿死了,他们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这也是徐辉祖最担心的事。

“他还以为自己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燕王?”李景隆冷笑一声,背在身后的双手骤然紧握,“他不吃,那就做成流食,给他灌进去!别让他轻易死了!”

徐辉祖的脸色瞬间变了,灌食虽能保住朱棣的命,却也是对一个亲王极大的羞辱。

他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可看着李景隆冰冷的神色,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怎么?徐兄心疼了?”李景隆笑着转头看了徐辉祖一眼,打趣着问了一句。

徐辉祖摇了摇头,转身离去。

他知道,李景隆对朱棣恨之入骨,能留朱棣一条命,已经很不容易。

李景隆重新看向窗外,嘴角的笑意早已消失不见。

李景隆重新看向了窗外,嘴角的笑意渐渐退去,仰头望着昏昏沉沉的夜色,忍不住眯了眯双眼...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