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北平城的“新主人”(2/2)
都指挥使张信因助朱棣谋反,已被依法处置,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内的大小官员,尽数被收押入狱,等候朝廷最终发落。
为避免三司停摆影响北平城运转,李景隆亲自从南军中挑选了一批品行端正的人手临时接管各司事务,由铁铉全程监管,待朝廷派来新任官员后再行交接。
战后的北平城,正慢慢从战乱的阴影中复苏。
商铺渐渐重新开门,百姓们虽仍有几分谨慎,却已敢走出家门。
城中的烟火气一点点升腾起来,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那些投降的北平守军,也得到了妥善安置。
盛庸按照军中规矩逐一筛选,一部分愿意归顺朝廷的士兵,被编入南军,继续戍守边疆。
另一部分不愿再从军的,则被解除军籍,发放了安家银粮,送出北平自谋生计。
唯有少数顽固不化、仍对朱棣忠心耿耿的死忠分子,被单独看押,将与燕王府上下一同押解京都,听候天子发落。
起初,城内百姓们满心忐忑,生怕南军入城后会大肆清洗,报复曾经支持朱棣的人。
可几日下来,他们发现所有担忧都是多余的。
南军上下军纪严明,从将领到士兵,无一人欺压百姓,甚至在李景隆的命令下,士兵们还主动帮百姓清扫街道、修补房屋。
更让百姓们感激的是,李景隆还调拨了一批粮草和银钱,分发给家境贫寒的人家。
那些战乱中流离失所的流民,也被妥善安置,在北平城内落了户、安了家。
一时间,李景隆的贤名在北平城内的大街小巷传得沸沸扬扬。
茶馆里、市集上,百姓们说起他时,无不称赞有加,民心振奋。
渐渐地,北平上下似乎都忘了曾经的燕王朱棣,甚至有人私下里将李景隆视作北平城的“新主人”。
当手下将这一消息禀报给李景隆时,他却瞬间吓出了一身冷汗。
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这消息若是传回京都,定会惹来朝中大臣的猜忌,甚至可能再次触怒天子,招来杀身之祸。
于是他当即下令,明日一早直接启程,派盛庸押着一众钦犯先回京都复命。
而他要去亲自会一会朱棣,为这场内乱画上最后一个句号。
不过,在离开北平之前,还有一件事,他必须亲自处理。
...
当日午后,燕王府内院。
李景隆坐在椅子上,目光冷冷地落在跪在石阶下的朱高煦身上。
他所坐的位置,正是两日前劝降徐妙云时的地方。
只是时过境迁,如今的朱高煦已没了往日的嚣张,成了等待回京受审的阶下囚,头埋得低低的,不敢与他对视。
庭院内静得能听到风吹树叶的声音,片刻后,李景隆终于开口。
语气平淡却带着一丝令人不寒而栗的威严:“被你抓来的那些清倌人,现在都在何处?”
朱高煦荒淫无度,此前将不少无辜女子掳来北平寻欢作乐,此事若不查清,难平民愤。
朱高煦听到这话,脸色瞬间变了,双手紧紧攥着衣角,缩着脖子低着头,半天没敢说一个字。
“我的忍耐有限。”李景隆眯了眯双眼,眼底的杀意再也藏不住,“只给你一次开口的机会,别再试探我的底线。”
他的声音不高,却像一把锋利的刀,直刺朱高煦的心底。
朱高煦浑身一颤,知道自己再也瞒不下去,颤抖着嘴唇低声道:“在...在城西一座民宅内...”
“楚管家知道地方...”
李景隆闻言,再次眯了眯双眼,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福生,微微颔首示意。
福生二话不说,立刻转身快步离去,不多时便将被关押的燕王府管家楚风提了出来,押着他直奔城西而去。
李景隆依旧坐在椅子上,眉头紧紧锁着,脸上的神情越来越阴沉。
他没想到,连王府的管家都参与其中,看来朱高煦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早已不是一日两日。
只是不知道,燕王朱棣和王妃徐妙云对此是否知情?
若是知情却不管不顾,那燕王府的罪孽,便又深了一层。
一炷香的时间很快过去,院外终于传来了脚步声。
李景隆抬眼望去,只见福生押着一名被五花大绑的老者快步走来。
老者身上的衣袍满是尘土,头发也乱糟糟的,正是燕王府管家楚风。
可远远地,李景隆便注意到,福生的脸色十分凝重,显然事情可能比预想的更复杂。
李景隆微微挑了挑眉毛,沉声问道:“可有找到人?”
“你自己说!”福生铁青着脸,直接一脚踹在了楚风的腿弯处。
楚风闷哼一声,腿一软便跪倒在地,目光偷偷瞄了一眼跪在旁边的朱高煦,脸色早已惨白如雪,嘴唇哆嗦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