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重回1992(2/2)
“那是他们养的方法不对,杂交猪要喂饲料的,只喂猪草肯定长得慢。”
“猪饲料贵的很,好像要5、6毛钱1斤。”
“我们不用买那些配好的饲料,自己配饲料就可以了,之前我在镇上的畜牧站看到有书教怎么用酒糟配饲料,明天我去畜牧站找人学习学习。”
记忆中1992年7月,蜀省会全面取消“生猪派购计划”,猪肉正式进入市场经济模式,猪肉价格会迎来一波上涨。
所以王建安的第一个计划就是养猪,赶上这个风头,先积累资金和经验。
回到家,母亲不知去了哪里。两人合力把湿衣服晾在院坝里。
从妻子口中,王建安得知今天是2月13日,刚过完年。这周去买猪崽,养到七八月就能出栏,正好赶上政策放开后的行情。
衣服晾完之后,王建安回屋拿出纸笔,开始计算养猪计划的投资和收益。
在那个年代,养猪在人们眼里几乎是零成本的副业,就喂喂潲水和猪草,一年下来也能长到140多斤。
看着体重不合适就再多养半年,反正不需要投入金钱,突出一个随心所欲。
现在他想说服父母把养猪当成正经营生来做,光靠嘴说不行,得有实实在在的数据和计划支撑。
而且他想做的不仅仅是养自家的几头或者十几头猪。
算着算着,他发现自己记不清家里去年收了多少玉米。
虽然饲料具体配方比例还不清楚,但主料是酒糟和玉米加青饲料,玉米是主要成本。
他抬头问妻子:“祥平,我们家一年能收多少玉米?去年卖的时候啥子价钱?”
“你去卖的你都搞忘了?去年收了1500多斤,粮站的收购价是1毛7。”妻子诧异的看着王建安。
“咳……中午那点酒劲儿还没散完,有点蒙。”王建安赶紧打了个哈哈掩饰过去。
傍晚时分,王太平和张玉清扛着锄头回来了,正在灶房烧火的王建安连忙起身。
看着眼前步履稳健、精神尚好的父亲,王建安眼眶又是一热,赶紧抬手抹了抹:“爸,妈,你们下午做啥子去了?这阵不是农闲嘛?”
王太平“嗯”了一声,径直走向堂屋。
张玉清从后锅中舀出热水洗手:“翻地去了,过阵子要育秧苗了。对了,明天你去买点新的种子回来,听说今年又出新品种了。”
“哦,好的。对了,大哥他们去哪儿了喃?我今天一天都没看到他们。”
“去你嫂子娘家了,她们那边有喜事,明天才会回来。”
不一会儿王建安和尹祥平端着三碗面从厨房出来,王太平正坐在街沿上听着收音机。
王建安记得这是去年结婚的时候小妹送的,从那以后每天准时收听天气预报就成了一家人的固定节目。
“爸,吃面了。”王建安将面碗放到堂屋饭桌上,顺手拉了拉墙上的电灯开关线。
“咔哒。”
预料中的光明并没有到来。
端着面过来的张玉清见状抱怨道:“才刚过完年就又开始停电了,不晓得好久才来电,你们先吃着,我去给煤油灯挑下芯子。”说完放
王建安知道,这种入冬后频繁停电的日子,要一直持续到三峡大坝建成之后了。
王太平走进堂屋坐下,借着门外微弱的天光,瞥见了桌上的本子,随口问道:“这是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