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绣山河(2/2)
漆盒里是块御赐的牌匾,上书“天下锦绣”四个大字,落款处是赵构的亲笔。王黼笑着解释:“陛下说,这桃花巷的绣品,绣的是手艺,暖的是人心,比宫里的珍宝更金贵。”承瑾望着牌匾,忽然想起临安雨夜中陈柏递来的桂花糕,眼眶微微发热。
年初二那天,前线传来捷报,金军被打得连连败退,消息传到桃花巷,绣娘们都跑到街上欢呼,承瑾却回到绣坊,拿起针线在江山图的汴京位置绣了朵盛开的桃花。
岳飞的故事在这个寒冬传遍汴京的大街小巷,岳飞与士兵同甘共苦,同吃粗米野菜,将缴获的粮草优先分给士兵与百姓。他的忠义与体恤,让这支小小的队伍凝聚起顽强的战斗力,在寒冬中坚持着敌后抗金。
开春后,汴京的积雪渐渐消融。城墙下的草芽破土而出,桃花巷的梧桐也抽出了新绿。
金军南侵的阴影仍笼罩在中原大地,此时的南宋朝廷刚刚在江南站稳脚跟,赵构一面试图整顿内政、稳定人心,一面又面临着金军随时可能南下的巨大压力,抗金与求和的争论在朝堂上此起彼伏。
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正积极整训军队,准备迎击金军的进攻,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军营与前线之间,为守护半壁江山而不懈努力。
春天本该是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的景象,但连年的战乱让这份春意也蒙上了一层萧瑟。
田野间偶有农人趁着短暂的安宁耕种,却难掩眉宇间的忧虑;城镇里的市集虽仍有交易,但行人步履匆匆,少了往日的悠闲热闹。
不过,即便在这样的乱世中,春天的生机依然顽强地显现,路边的野花悄然绽放,柳枝抽出新绿,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人们对和平与安稳的期盼。
《千里江山图》终于绣到了最后一笔,承瑾用金线在绢布的尽头绣下小小的落款:“双凤绣坊众姐妹同绣于汴京桃花巷”。
十几个姑娘围着绣品落泪,香吟摸着绣好的江南水乡,哽咽道:“等收复了家乡,我要带着这幅画回去。”
这日午后,陈柏从外面回来,脸上带着从未有过的喜色:“各地自发形成的义军、溃兵与正规军逐渐融合,朝廷通过授予韩世忠守淮东,刘光世守淮西。”他展开带来的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收复的失地,“用不了多久,咱们就能把绣坊开到江南去了。”
承瑾望着地图上熟悉的江南水乡,忽然想起那个雨夜在马车上说的话。
她走到江山图前,轻轻抚摸着绣好的山河,指尖的温度透过绢布,仿佛触到了真正的万里江山。
檐下的风铃轻轻晃动,阳光穿过新叶的缝隙洒进来,落在绣品上,将金线染成了金色。
远处的汴京城门缓缓开启,逃难的百姓陆续归来。他们走过桃花巷时,都会驻足望向双凤绣坊的方向,那里飘出的丝线香气,和墙上那面“针藏国色,线系山河”的锦旗一起,在春风里轻轻飘荡,像在诉说着乱世中,手艺人用针线绣出的生生不息。
赵构站在临安的城楼上,望着北方的天空出神。
内侍递来一幅刚从汴京送来的绣品,是幅小小的桃花巷春景图,梧桐树下的绣娘们正在晾晒绣品,阳光透过叶隙洒在她们身上,温暖得让人心头发颤。
他将绣品贴在脸颊,冰凉的绢布上仿佛还留着汴京的温度,忽然明白承瑾说的“乱世里的美事”究竟是什么——那是在战火中不曾熄灭的希望,是手艺人用针线缝补山河的执着,是寻常百姓在苦难中彼此温暖的善意。
春风穿过城楼的垛口,带着远方的消息。
赵构望着绣品上桃花巷的方向,轻轻叹了口气。
或许,有些江山,本就不该用宫墙圈住,而该让它在寻常巷陌的烟火里,在百姓的指尖下,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桃花巷的绣针还在起落,承瑾正在教新收的小徒弟绣制江南的乌篷船。香吟在一旁整理丝线,晚晴哼着江南的小调,陈柏则在门口挂起新做的牌匾,“锦绣坊”三个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远处的城墙下,孩子们正在放风筝,风筝线牵着的,是只绣着山河图案的风筝,在湛蓝的天空下越飞越高,像要飞向那被针线绣得愈发清晰的万里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