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继续加固城防,兵来将挡水来土屯。(2/2)
没有兵将支援,钱财,粮草至少要准备的足足的。
这次大胜,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再缺装备。
战场打扫一番之后,武器,铠甲都不再短缺。
钱财发放之后,李然在府衙做统计,其他兵马则是继续准备守城器械,继续加固城墙。
孙礼快步走了进来,说道:“主公,最新情报,张邰已经被免职,不日将会被替换,高览跟沮授前来接替张邰。”
“他们两人,又带了两万兵马前来。”
李然皱了皱眉头,没想到袁绍动作倒是挺快。
高览他倒是不怎么在乎,二流武将而已,但这个沮授,着实不好搞。
沮授可以说是袁绍的谋主,监军冀州三军,为人刚正不阿,作为冀州本土名士,在百姓中,在军中,都有着极高声望。
不夸张说,沮授甚至比袁绍还要难搞几分。
“无妨,不用管他们,继续加固城防,兵来将挡水来土屯。”李然说道。
李然其实一直在考虑,如何能够破局。
仅靠城中这万余人,能守住城池,就已经算是不错,想破局,根本就不用想。
而这时候,赵冉走了进来,说道:“将军,我有办法,能够破幽州僵局。”
李然赶忙说道:“进来坐下来说,对了,跟你说个事情。”
“从今天起,你升职为荡寇将军,先暂时领兵五千,跟孙刺史,一同防御代城。”。
让李然没想到的是,赵冉竟然摇摇头,拒绝说道:“将军,这官职还不急,我想先说说,如何破幽州僵局。”
“好,看来你对幽州近况也挺了解,确实让我有些为难,你若是能破局,再官升两级也不成问题。”李然说道。
赵冉笑着说道:“沮阳那边的鞠义将军,虽说能守得住,但粮草有限,后勤粮草又无法运送过去。”
“袁绍大军压境,以势压人,又“六五三”抢占幽州绝大多数城池,现在仅剩下晋阳,代城两座城池坚守。”
“将军的无奈之处,在于缺少兵将吧?”
“毕竟四处战场,将军一己之力,以一敌四,已经殊为不易,想翻转劣势,确实不容易。”
“但我想告诉将军,我有办法,招募兵马。”
李然赶忙问道:“什么办法?”
“几年前的黄巾起义,冀州又是黄巾军的大本营,单一个冀州,黄巾军就有几十万人。”
“皇甫嵩斩杀张家两兄弟之后,冀州的黄巾军算是灭亡。”
“攻破广宗城后,皇甫嵩俘虏了很多黄巾军,将军,你猜猜看,这些俘虏都去了哪里?”
这倒是把李然给问懵逼了。
黄巾军他倒是挺熟,平顶山刚刚建成之时,还跟黄巾军多次开战。
但在冀州,倒是没有跟黄巾军有过多接触。
而是跟甄家,跟董卓,跟卢植等人打过交道。
再之后,卢植,董卓交战不利,被罢免之后,皇甫嵩才抵达冀州,但那之后,李然就没有再去过冀州。
回忆往事,李然还是有些唏嘘。
那时候的他,只是想怎么活下来,只是想着如何救更多的贫苦百姓。
黄巾起义那一年,百姓过的日子简直在水火之中,多少人的家园被毁坏,多少家庭在流浪。
话说回来,李然也要感谢黄巾起义。
如果没有黄巾起义,他也不会发展的这么快,平顶山也不会发展的那么快,他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赵冉问,俘虏去哪了?
李然还真不知道,那时候的他,不过一个小人物,这种隐秘之事,还真不是他能知道的。
他倒是记得史书中有记载。
皇甫嵩在战胜黄巾军之后,麾下有人对他进行劝诫,让他自立为王,推翻大汉统治。
那时候的皇甫嵩,声望确实在顶峰,自己一人,平定了大半的黄巾军。
冀州,兖州,豫州,南阳等地的黄巾军,都是皇甫嵩自己一人平定,确实牛逼坏了。
麾下兵将劝诫,也有一定道理,因为那时候的皇甫嵩,不单单是手握朝廷最精锐的北军五校,再有就是大量的黄巾军俘虏。
这些俘虏,拿起武器,那就是军人。
至少十几二十万的俘虏,那时候的皇甫嵩确实有资本跟朝廷叫板,甚至有机会推翻
汉朝统治。
但皇甫嵩并没有走这条路,而是选择忠心大汉。
皇甫嵩调离冀州之后,那些俘虏去哪了?
李然当时是觉得,估摸是都放回家了,但现在一看,这是另有隐情啊。
忙说道:“你说说看,那些俘虏都去哪了?”
“其实,都被当时的汉灵帝给卖了,当初奴仆,卖给了冀州,幽州各各士族,豪族。”
李然大惊,这尼玛,卖了?
论骚操作,还是刘宏够骚啊……
不过仔细想想,那时候的朝廷确实缺钱,因为黄巾起义,那一年,压根就没有任何赋税进账。
特别是中原地区,本来是纳税的大头,结果不是参加黄巾军就是被黄巾军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