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挑人的眼光,只能用极差来形容。(1/2)
但问题是,曹操仅剩下的三个县城,粮草方面,无法供养大军。
曹操求援袁绍。
袁绍坐拥冀州,钱财,粮草都不成问题。
东郡距离邺城也近,只要袁绍点个头,曹操这一口气缓过来,打个吕布不在话下。
袁绍(了的的)的骚操作来了,以安全为由头,要求曹操把家人送到邺城。
说白了,就是要曹操用家人换取粮草。
袁绍当大哥当惯了,想用家人挟持曹操,让他继续当个听话的小弟。
曹操这能忍啊?
你冀州牧,老子兖州牧,地位已经平等,合作,同盟都没问题,你还想骑在老子头上拉屎右?
家人不送,粮草也不要了。
曹操一发狠,直接用死人肉充当军粮,玩了命的跟吕布死磕。
从那时开始,两家虽还是同盟,但已经面和心不和,都在打着自己的算盘。
历史上,曹操迎天子回许昌之后,导致两人彻底交恶。
掌控了天子的曹操,实力进一步提升。
袁绍忙着解决幽州公孙瓒,曹操忙着解决徐州,豫州两地。
等到两人都腾出手,都解决后方问题后,开始北方霸主的争夺,官渡之战。
此一战,不可避免。
不管两人之前关系多好,甚至说,两人坐在一起,还能跟老友一样叙旧。
但两人不仅仅代表他们两人,还代表了两方势力。
无数人跟着他们混,已经不是想打不想打的问题。
曹操赢了官渡,其实不算什么,袁绍不死,曹操是一步都不敢踏入冀州。
但问题是,袁绍这人的心态是真不行,可能是前大半辈子太顺,稍微有了点挫折,心态上扛不住,早早就挂了。。
再加上那三个儿子不争气,还尼玛内讧,这才给了曹操机会。
即便是这样,曹操也是用了七年时间,才彻底统一了北方。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袁绍多么牛逼。
而现在,有了李然这个搅局者,彻底改变了历史。
袁绍的失败,比历史上来的也更快一些。
反倒是更加磨炼了袁绍的心性。
一再失败的袁绍,还有点越挫越勇的赶脚。
跟李然之间的决战,袁绍是一点都不虚,在幽州战场打的有声有色,压着鞠义打。
当然,这也跟鞠义兵马数量不足的原因有关。
李然跟袁绍之间的争斗,给了曹操很好的机会。
虽说没法协天子以令诸侯,但曹操有了很好的机会,整顿兖州。
在这个时期,时间就是金钱,多一年发展时间,就多一分资本。
曹操的实力,在一众诸侯中,并不算太强。
特别是被李然摆了一道,夺走青州军之后,曹操的硬实力并不算多出众。
兖州又是四战之地。
南边的豫州有袁术,东面有徐州刘备,跟他的关系都不算好。
所以,此次曹操仅出兵十万,已经是极限,其余兵马,必须要防御徐州,豫州两地。
也是幸亏刘备跟袁术关系也不怎么样,双方也是火药味十足,反倒是让曹操清闲了不少。
袁术这人,也是挺牛逼。
挑人的眼光,只能用极差来形容。
跟公孙瓒,陶谦为盟友。
结果现在两人全部死逑。
没有任何盟友的袁术,反倒是更跳,更得瑟,四处树敌,打遍周边诸侯,难求一胜。
之前跟刘表开战,折损大将孙坚。
跟曹操,袁绍开战,被撵出南阳,退守豫州。
跟刘备开战,毫无进展。
也是幸亏豫州的家底够厚,足够袁术去折腾,这要是换个地方,怕是把早把自己折腾死了。
曹操在前线,一边对峙虎牢关的高顺,另一边,则是密切关注袁术跟刘备之间的争斗。
现在的曹操,就是投机主义者,哪里有便宜占,他就会去哪里。
非常现实,但又非常实用。
保全自己,保存实力,伺机而动,才是王道。
画面转回汉中。
张鲁带着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回南郑。
双方见面也没别的废话,直接开干。
张鲁是拼了命的也想把南郑重新夺回来,毕竟是他的大本营。
但双方兵将质量上的差距,是质的差距。
李然麾下的兵将,大多都是征战多年的老兵,善打硬仗,哪怕是几倍于他们的敌人,也照样嗷嗷叫上的往上冲,压根就不惧。
张鲁麾下的兵马,分为两部分。
其中五万兵马,是汉中的兵马,是张鲁的嫡系兵马。
但张鲁征召兵马靠的是什么?
人压根就不看是否健壮,是否能打仗,首先看是否是教徒,先保证是教徒的情况下,再从中挑选青壮。
在军中,能不能当官,也不是看你能不能打,而是看你所谓的修炼”如何。
至于具体的,张鲁有一套自己的标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