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三国:白手起家,发家致富之路 > 第82章 仅仅不足二百里的路程,走了几年?

第82章 仅仅不足二百里的路程,走了几年?(1/2)

目录

按照他跟贾诩等人的谋划,是三个月之内,解决关中战争。

所以,刚过完年,李然就举兵马东进,就是为了赶在春耕之前,解决关中各个诸侯,不耽误百姓的春耕。

甚至说,李然一开始都没有敢打韩遂的主意。

因为凉州这地方,也是典型的易守难攻。

想要进入凉州,总共两条路。

一条就是走陈仓,走陇道,但有天险陇关。

当年皇甫嵩跟董卓两人,在陈仓驻扎了多少年?

一直连凉州都进不去,李然也在陈仓驻兵过,也知道陇关的防御多么强横。

比之函谷关,雁门关等地,都丝毫不弱。

另外一条路,则是从益州,走山路进入凉州。

这条路跟李然没啥关系。

正在益州的刘焉,也从没有打过凉州的主意。

因为凉州这地方,对于刘焉来说,没啥用。

凉州的特产是战马,反观益州,全部都是山路,实在是用不上战马。

在出兵之前的设想中,李然是想在三个月之内,解决段煨,张济,李傕,郭汜,马腾等关中诸侯。

至于韩遂,李然想都没敢想。

他自己也没想到,在大势之下,韩遂竟然就这么投降了。

虽说给了韩遂不少优厚待遇,甚至不能说是投降,而是合作。

但不要紧。

李然相信,统治凉州,不需要用武力,也不需要用政治,只要用经济,就能很好的凉州百姓归心。

看看东汉这一百多年就明白了。

多次出兵镇压,结果还是卵用没有,凉州人该造反依旧在造反。

动用政治?不好意思,一群羌人,连汉语都不会说,狗屁政治。

想让凉州百姓归心,不再造反,很简单。

只需要让凉州的汉人,羌人,都能吃饱饭,即可。

就这么简单。

韩遂通知凉州,为什么没有造反了?为什么凉州一片安稳。

很大的一个原因,韩遂生在凉州,长在凉州,对凉州人的需求更了解,再加上韩遂对百姓确实不错,起码不会去压榨百姓。

在贾诩归来之后,李然开始官员前往凉州。

李然就是从洛阳,并州的基础官员里面选拔了一些,让他们前往凉州。

可以没有政治能力,可以没有军事能力。

其中,最重要一项,这些官员,必须懂得种田,必须懂得民生。

李然在思虑之后,直接从并州的县令中选拔,官跳几级,直接到凉州当太守。

可别小看这些并州的县令。

一个个的经验十足,并州的从贫穷到富有,主要功劳,就是这些基础的官员。

李然也摸索出一条规律,没有经历过地方管理的人,根本就没法去当地方官员。

比如说一直担任谋士,政治能力高,军事能力高,但你让他空降去当太守,当刺史,不好意思,干不了啊。

东汉的官员任用,就经常出现如此不着调的事情。

本来是洛阳的朝廷官,跑去地方上当太守。

各方面能力都不差,但就是管理不好一方百姓,为啥?

就是因为经验问题。

想要治理好一方百姓,跟如何做好一个谋士,一个将军,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所以,李然一直也在锻炼他麾下的这些谋士。

像荀彧,从最初统领马场,管理鲜卑那些奴隶,再到如今的并州别驾。

荀攸,一直在平顶山,也是管理百姓。

郭嘉,更是担任过雁门郡太守,弘农太守。

这是李然特意而为之。

让这些谋士,了解百姓,了解民生,才能脚踏实地,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都有极大益处。

除了让这些官员进入凉州之外,商路也打通了。

李然写信通知钱三跟甄逸。

让他们带粮食,特别是红薯,进入凉州。

首先保证一点,让凉州百姓不耽误春耕,能够吃饱,红薯这种又便宜,量又大的,自然是首选。

商路的开通,对于凉州才是最重要的。

最近几年,在韩遂的统领下,凉州有点类似于闭关锁国的状态。

商路重新开通,凉州百姓自然欢呼雀跃,因为他们可以赚钱了。

牛羊,毛皮,战马,这些凉州特产,都可以买卖。

所以,这些凉州百姓,特别感谢李然。

因为是李然让他们有了赚钱的机会,而不是以前那种吃不饱,吃不好的状态。

那些并州的县令,在上任之后。

第一件事情,就是主持春耕事宜。

这些刚刚升官,更是对李然感激。

这些县令,都是无权无背景的人,搁在东汉,这辈子都别想晋升,对李然自然心怀感激。

也是憋着劲的,想要好好表现,好好报效李然。

亲自到田地,亲自手把手的教导凉州百姓如何种植红薯,亲力亲为。

而且这些太守在李然的叮嘱下,对羌人也是一视同仁。

亲自到各部落,教导羌人,如何种植,甚至还要跟羌人交流一下如何养殖,如何建造养殖场。

并州的养殖场可都是成规模,而羌人的牛羊,战马,则是放养状态。

这一点,还是并州的养殖更加先进,因为统一管理牲畜,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死亡,牲畜也不会随便乱吃什么东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