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不如来并州发展吧(2/2)
客气的,李然都起鸡皮疙瘩那种。
袁绍是真害怕啊。
害怕李然插手冀州,害怕李然去帮着韩馥。
袁绍自己也清楚,他麾下军队拿点战力,哪怕是加上鞠义,总共哪怕是比李然军队还要多,也没用。
照样不够李然打的。
战斗力就压根不再一个层面。
关于甄家的盐田,李然知道,保不住太长时间。
袁绍现在怂的跟个孙子一样,那是因为,他还没有掌控冀州。
但等到袁绍掌控了冀州,并且跟李然有了叫板的实力之后,袁绍还会一再忍让?
有句话说的好,侧卧之榻岂容他人酣睡?
但一时半会,袁绍拿李然肯定没办法。
短则一年,长则两年,甄家的盐田,稳得一批。
李然不是没有考虑进军冀州。
打着协助韩馥的名义,大张旗鼓的进入冀州,谁也说不出什么。
等到打败韩馥,鞠义等人,再神不知鬼不觉得干掉韩馥,对于李然来说,也不是难事。
但别忘了,幽州的公孙瓒,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南下。
公孙瓒,李然并不惧怕,什么白马义从,李然压根就没当回事。
只要把铁浮屠拉出来,白马义从那样的轻骑兵,甚至说,只有皮甲的轻骑兵,就是纸糊的。
但若真的前往冀州,李然的处境肯定不会太好过。
单单一个冀州,就有不少人虎视眈眈。
袁绍跟公孙瓒前后夹击当如何?
若是董卓再趁着此等机会,再掺和一脚,想要拿下并州,又当如何?
现在这个时间点,正好就是诸侯最多,天下最乱的时刻。
李然思前想后,而且跟贾诩,荀攸,三人做了无数次的推演。
得出的结论是,若是强行占据冀州,将会冒有很大风险。
很大可能就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
而这些,是在甄逸来之前,李然就已经得出的结论。
还是让袁绍去跟公孙瓒死磕吧,李然还是在旁边看戏就行。
还是那句话,广积粮,缓称王。
李然等人也商量了后续布局应当如何。
冀州当然也包括期内,但并不是现在去死拼冀州。
甄逸在回到邺城之后,直接了当的告诉了韩馥,李然并不会出兵相助,而且他还要举族搬迁。
这像是压倒韩馥的最后一根稻草。
甄逸回去的当天,韩馥派遣亲兵,带着冀州牧印信,前往袁绍处,选择投降。
袁绍大喜,立马前往邺城,跟鞠义兵合一处,上任并州牧。
并且册封韩馥为奋威将军。
一个没有任何实权,没有任何事务的将军。
而韩馥麾下的将军,谋士,皆投降于袁绍。
袁绍第一时间,找到甄逸。
说白了,就是不想让甄逸举族搬迁。
一个是因为甄家确实有钱,有田,还有人,能给袁绍提供很大帮助。
另外一个,就是想把整个甄家当成人质。
甄逸第一时间写信给了李然,告知袁绍想要强行不让甄家搬迁。
李然能惯着袁绍这些毛病?
平顶山留守的四万兵马,全部集合,前往冀州边境。
距离邺城,只有不足五十里。
骑兵,一天就能抵达邺城,步兵,顶多两天。
袁绍赶紧给李然写信。
说明情况,说是没有强留甄家,真不过是劝说而已。
甄家若是想走,他定会礼送。
本身这件事,袁绍就不占理。
甄家举族搬迁,本身就跟你袁绍没有关系,还想强留人不成?
再一个,公孙瓒在得知韩馥让了冀州之后,已经开始南下。
以要讨伐董卓为理由,实际上却开始霸占冀州地盘,撵走韩馥安置在各郡县的官员。
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跟袁绍争夺冀州。
在这种情况下,袁绍自然不敢再跟李然开战。
若是此时开战,腹背受敌,难以招架。
所以袁绍赶紧让甄家离开。
甚至说,甄家还没有卖完的田地,没有出手的府宅,袁绍直接掏钱,全部买了,就是想赶紧送走甄家。
李然在边境,接到甄家整族人之后,这才罢休,领军回归。
而甄家,则是被李然安排在太原郡的中都县。
而接下来的时间,就是李然看戏的时间。
公孙瓒领军悍然南下,袁绍一开始的态度,又是认怂。
说真的,袁绍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实力,跟幽州边军作战,貌似得不偿失,不想让己方有太大损耗。
袁绍毕竟刚刚成为冀州牧,各种工作还没有展开呢。
现在跟公孙瓒打,肯定不是上上之选。
所以袁绍上表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范为渤海太守。
此举就是跟公孙瓒示好,把冀州人口最多的郡守,最容易赚取钱财的渤海郡都给你了,总归应该给点面子吧?
但没想到,公孙瓒一点面子都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