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三国:白手起家,发家致富之路 > 第7章 为子治病,求李然出手救命

第7章 为子治病,求李然出手救命(1/2)

目录

李然说的精神振奋。

两万兵将,听得同样是精神振奋。

你以为要上阵杀敌?

不。

这两万兵将,穿戴整齐,带好装备。

然后跟着钱三跑商去了。

打哪门子仗啊。

赚钱不香么?

什么?

你问用不用留守兵马防御张燕?

压根就不用,因为张燕也在跟朝廷联系,企图获得朝廷认可。

自李然去了一趟洛阳,获得侯爵,校尉的官方认可之后。

张燕也急了。

他去年,虽说带了大量粮食潜入黑山。

但粮食总是有能吃完的时候啊。

而张燕也不是李然,不会做生意,就算是会做生意,也没人跟他这个黄巾军余孽做生意。

所以,张燕的粮食是吃一点少一点。

出去掠夺?

除了上党郡还好过一点,距离黑山比较近的常山郡,赵国等地方,百姓都快要穷的当裤子了。

抢谁的去?

抢夺上当百姓?

张燕实在是没那个胆量,他见识过李然的厉害之处,实在是怕惹怒李然,再被灭咯。

所以,张燕听说李然的事情后,主动派遣使者,入洛阳,请求和谈。

刘宏自然应允。

没有不应29允的道理。

给了张燕一个平难校尉的官职,让其管理黑山等地。

算是给张燕洗白白,不再顶着黄巾军余孽的帽子。

张燕也可以在山下种些粮食,也能猎捕野兽,卖些野兽皮毛,多少赚点钱。

要说黑山的条件,跟李然这边自然没法比。

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李然这边的百姓,能吃上西域的水果,每顿饭都能有肉。

而张燕麾下的百姓,青壮,别饿死就行啊,要求极低。

平顶山在生意方面,现在基本上都是钱三在处理。

不得不说,钱三在生意方面,真是天才。

钱三现在都有点后悔了。

早知道就早点加入李然。

李然在山中呆的那一年,完全就是白白浪费大好时光。

两人配合的也默契。

李然把控大方向,钱三进行微操,带着商队,满天下的跑。

自从李然封侯拜将之后,授意最大的人,其实就是钱三。

钱三以前还要躲着点各地府衙,运送特殊货物的时候,还要走各种小路,连城池都不敢进,生怕被查。

而现在。

钱三不管拉的是什么,一路走大路,再也不用躲躲藏藏。

去了哪个城池,只要报出李文轩名号,各地官员,都是上赶着接待。

又是给准备仓库,又是给住宿地方。

更是有不少太守级别的官员,直接跟钱三合作,什么盐,武器的,统统都要。

李然自从获得官职之后,生意红红火火,一路像是开挂一般。

两万人的军队,现在分成几组商队。

去并州购买铁矿的。

去冀州拉盐的。

去关中进行售卖的。

用盐,去益州交易布匹,丝绸,茶叶等高端物品。

只要拉回来,又是大赚一笔。

生意方面,已经完全进入正规。

养着平顶山五万百姓,轻轻松松,还有不少富余。

短短半年时间。

除去百姓开支之外,还剩下整整两万块金饼。

时间来到秋天。

上党郡今年的收成非常不错,平顶山大丰收,整个上党郡同样是大丰收。

秋收越多,李然就越高兴。

别忘了,今年的征税,可全部都归李然。

而征税,就是根据粮食产量决定的。

说是大丰收,但要跟两千年后产量比的话,差的可太远了。

良田,一亩地,一整年,才能收获两百斤左右的粮食。

稍微差点的薄田,的一整年,才收获一百斤粮食。

这跟后世,一亩地随随便便上千斤,实在是相差甚远。

这跟百姓努不努力没关系。

主要原因是因为,种子质量不行。

再有就是水源问题,靠近河流,倒是能给田地浇水。

离河流远了,就只能靠天吃饭。

粮食产量低,也是正常。

这天,李然拉着贾诩,来到山下。

他安排人种植的红薯已经成熟。

今日,就是收获之日。

“先生,你来猜猜看,这一亩地的红薯,产量能有多少斤?”李然笑着问道。

“一亩地,能有一千斤?”

“再多能有多少啊。”贾诩不以为意的说道。

“一千斤?先生你可太小看红薯的产量了。”

“一会可别惊掉你的下巴。”

李然安排人手,把所有红薯全部拔了出来。

这些百姓从没有见过红薯。

拔起来,个头挺大,觉得还挺重,但各个发红,众人在怀疑,这玩意不会有毒吧?

小半天功夫,所有红薯就全部拔了出来。

李然又让百姓拿出秤,一边称重,一边计算。

“公子,这,这,一亩地产量是四千斤,这也太夸张了吧?”百姓惊讶说道。

贾诩也被吓了一跳。

“四千斤?没开玩笑吧?”

李然大笑。

“先生,四千斤不算什么,要是种好了,最多能有六千斤的产量。”

“不过这是我们种植的第一年,没经验。”

贾诩手里拿着一个红薯,看着满是泥土的红薯。

问道:“公子,这玩意怎么吃?回去煮着吃?”

李然笑着说道:“不用,生的也可以吃。”

从怀里拿出一把小刀,连泥带皮的全部削了去,一割两半,给了贾诩一半。

贾诩没吃过这玩意,刚开始还不太敢吃,看到李然开始啃之后,贾诩这才试探性的尝了一些。

很甜,味道不错。

脆生生的,口感也不错。

第一次吃,给贾诩眼前一亮的感觉。

不像粮食,口感方面反倒是有些像水果。

贾诩这才大口吃起来。

吃了半个红薯之后,饱了。。

贾诩吃惊的说道:“公子,这红薯真是好东西啊,产量高,而且果腹能力也强,哪怕是壮汉,吃一个红薯也能饱。”

“公子,这要是战争期间的话,红薯用作口粮,十分不错。”

李然笑着说道:“生吃算是一般,拿回去,烤几个,那才叫一个香。”737

“公子,这红薯种植,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

“现在产量还少,觉察不出什么,以后,这可是十分重要的战略物资。”

“万不可被别人知晓怎么种植。”

李然点头,“放心吧,山顶的百姓你还不放心么?嘱咐一声,都不会泄露出去的。”

“等到繁殖成规模,至少还要两三年,着急也没用。”

“就是要看管好,可别被人偷吃了才行。”

平顶山,上党郡,这次秋收是丰收年。

但其他州郡,可就没有上当这么好的运气了。

青州,兖州,冀州部分地区,在秋收前夕,遭遇连绵大雨。

几乎所有田地都被雨水泡毁。

可以用颗粒无收来形容。

本来已经稳定的局势,又造乱起来。

各地出现流民,难民,甚至出现抢夺府衙粮仓的行为。

要知道,兖州,青州,冀州,这三个州,本来就是黄巾军最严重的地区。

黄巾军败了,但去年的粮食全都欠收。

百姓好不容易熬到秋收,就等着这些粮食救命呢,谁曾想,又因为老天爷的缘故,一年的付出,全都打了水漂。

“公子,这是我们招揽流民的好机会啊,这次机会万万不能错过。”

“我们现在有一万多金饼,还有存粮三百多万担,此时不出手,再等何时?”贾诩建议道。

李然点头。

说道:“先生跟我想到了一起,我也有意招收流民。”

“先生,你觉得招收多少流民合适?”

贾诩伸出一根手指。

“至少十万流民起步。”

“此等机会,我们再难遇到,而且我们的行动必须要快。”

“去年,朝廷缺财缺粮,但今年可不缺,荆州,益州,关中等地,今年都是丰收年。”

“我们出手慢一点,朝廷的赈灾粮食就会送往各地,到时候我们想招揽流民都没得办法。”

李然点点头。

在这个年代,大多数百姓都对故土有着非常大的留恋。

可能是因为儒家思想的缘故,守孝,守祖坟等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