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兰台初献分合策,金殿对弈定凤冠(2/2)
“这并不涉及政务,外朝之人,又岂能比你更懂朕的心思,更知朕的忧愁?”
昭武帝轻轻一叹,目光仿佛在此刻拉远。
……
现实,章台殿内。
天幕中昭武帝的身影,似乎说明了他所处的困境。
身处于帝国的剧变当中,走上皇帝之位本身是身不由己,而他所要实现,要做的,更是超越了这个时代所想。
实现疆域、人心的一统,为华夏种下一颗种子,保持整个族群的开拓进取。
这一刻,赢辰自己好似理解了天幕中身影的孤独。
就在他愣神的时候,天幕的画面再次有了变化。
女主播清亮的声音随之响起,语气中充满了对于那位千古一后的赞叹和敬畏。
“吕媱的聪慧,远远不止于此,她以‘兰台行走’的身份,将昭武帝那些零散,超前的思想,系统性整理、编纂成了符合时代需求的政治纲领。”
“为何说昭武帝所想,有些超越时代?那是因为昭武帝深刻的理解了庞大封建帝国权力构筑的本质。”
“开民智,传播文化,农业丰产……一系列的举措,让大秦能够超越历朝历代,唯一能够延续四百年的大一统国度。”
“后世的史学家,更是借助吕媱留下的手稿,窥探到了千古一帝最根本核心的思想,那就是‘天下为公’,‘民惟国本’!”
不多时,随着女主播话落,肃杀的朝堂景象再次从天幕中出现。
昭武帝完成天下一统,意图推行“均田新政”,从上到下改革大秦田制,实现更进一步的中央集权。
殿内,以赢氏和芈氏为首的旧贵族集团群情激愤,言辞激烈地联合反对,朝局一度陷入僵持。
夜深人静咸阳宫的偏殿内,昭武帝对着关中的地图,眉头紧锁。
吕媱端着一碗参汤,悄然走到他的身后,看着地图上那些代表旧贵族势力的标记,轻声开口:
“陛下欲行均田,旧贵多有反对。臣妾斗胆以为,他们之所以同声一气,不过因利害与共。若欲破其盟,当使其利不共。”
昭武帝转过头,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吕媱继续说道:“颍川韩氏与郑氏,素有姻亲。”
“然臣妾听闻,两家在盐铁之利上争执已久。”
“陛下可许郑氏独掌郡内盐引,且许其主动清丈田亩,得以先行免罪,令其为新政表率。”
“届时韩氏孤立,韩郑之盟自解。”
吕媱的提议,让昭武帝明显眼前一亮,此举确实能够击中旧贵要害。
“再者,如今关中连年旱灾,流民、饥者无数。”
“臣妾以为,可效仿郑国渠旧例,徵召流民修治水渠,以粟代酬。”
“渠成之后,荒地为良田,可分予无地黔首。”
“如此,既安流民,又得人心。若再配合均田之令,阻力自可缓解。”
对于昭武帝忧心的两个问题,吕媱都提出来极为中肯的建议。
殿中沉默良久,摇曳的烛火映照着帝王的脸庞。
不多时,皇帝的脸上多了几分笑意。
“‘以工代赈’,此法可行。”
他将目光重新落在舆图上,缓缓抚过颍川与关中交界处,神色渐沉:
“此法若行,虽可制韩氏,安流民,然……郑氏必因盐铁独利而坐大,日后未必肯俯首。”
烛影摇曳中,帝王朱笔划过颍川舆图,轻声道:“既要做局,便让这潭水……再浑些。”
穹顶上,天幕开始再次切换。
画面来到了一处府邸内,吕雉正与一名心腹密谈。
“告诉妹妹,就说刘季已降,我等身在咸阳,朝不保夕。”
“请她务必在陛
然而,当这封密信被送到吕媱手中时,她只是平静地看了一眼,便将其投入了身旁的火盆之中。
次日,她主动向昭武帝进言:“陛下,臣妾之姊,乃沛公之妻。”
“今沛公虽降,然其旧部盘根错节。”
“为避外戚干政之嫌,臣妾恳请陛下,将吕氏一族尽数迁离咸阳,安置于陇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