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三院立而百家治,国是会议权重明(2/2)
“其二者是为帝国之『骨』,不可动摇,若二者缺一,必将散架。”
闻言,嬴政的表情若有所思。
而赢辰的手指随即上移,指向了那无人的驾车人位置。
“儒家之学,可以视作缰绳和车夫的号令,规定了战车应该驱使向何方,此为仁政。”
“如何平稳行驶,此为礼乐教化,如何让乘坐者也就是万民,感觉到安逸,此为‘用’,为‘表’,不可或缺。无此,则车将横冲直撞,不知所归。”
“道家,是为战车涂抹的桐油,使其运转更顺滑,减少摩擦与损耗。”
“墨家、农家等,则是不断为战车提供更精良部件、更充足草料的能工巧匠与农人。”
话落,赢辰的目光直视嬴政,继续道,“父皇,所以对于一架战车而言,车骨、缰绳、桐油、工匠,孰先孰后,孰轻孰重?”
祖龙愣住了,他看着这架小小的战车模型,脑海中将那些针锋相对的学派,化作了一个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整体。
可既然缺一不可,唯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现实是由人组成的。
不分出谁先谁后,那么战车要如何‘动’,总要朝着合适的方向前进吧。
天幕上的昭武帝,对于百家的争论自然也很清楚,不过他面对着百家的质疑,给出了自己回答。
“诸公所言,朕自然知晓,既然要百家共治,那就得让百家各得其所,各司其职。”
“所以,朕打算在咸阳设立三大学府!”
学府?!
各派的大佬闻言,心神不由得一震。
皇帝的这番话,是让各派都纳入大秦朝堂的‘管辖’当中吗?!
就在他们疑惑的时候,皇帝继续说着,清亮的声音响彻宫殿。
“其一,立『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教授礼乐、德行、文章,专为帝国培养通晓政务、长于教化的文官之才!凡入太学者,必以『孝廉』为先!”
“其二,立『律学』!以《秦典》、《民法》为核心,兼修法、墨之逻辑思辨,专为帝国培养精通律法、长于监察的司法与行政之才!凡入律学者,必以『公正』为先!”
“其三,立『格物院』!以农、墨、阴阳、医家等实用之学为核心,探究天文、地理、算术、水利、器械,专为帝国培养经世济用、长于实干的技术之才!凡入格物院者,必以『实干』为先!”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昭武帝没有给他们反应的时间,抛出了最关键的一环!
“自此以后,凡欲入朝为官者,无论出身,无论贵贱,必先入三院之一深造,再通过帝国统一之『大考』,方能授官!”
“朕,要将这百家之学,从相互攻讦的『主义之争』,彻底变为各司其职的『学术之别』!”
也就是说,管他什么学术,谁先谁后。
国家的意识形态权力,在昭武帝眼中是属于自己的。
你想研究礼乐教化?好,去太学,你出来就是治理地方、管理人心的文官。
你想研究法律刑名?好,去律学,你出来就是维护秩序、执行政令的法吏。
你想研究奇技淫巧?好,去格物院,你出来就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技术官僚。
“三院之学,虽各有侧重,然其最終之目的,皆是为『天下为公』之大道服务!其所培养之才,无论出自何院,皆需以『公心、实干、担责』为最高准则!”
“学院乃为国育才之基石,并非决策庙堂,所以凡遇国之大事,可召开‘国是会议’,商讨大政相关!”
“三省长官、三大学府祭酒,皆为当然与会之人。”
“此外,朕将依据议题之不同,从国是顾问院中,临时抽调相关领域之贤才,共同参与。”
“譬如,若议征伐匈奴,则兵家、墨家、农家之代表,其言之权重,自然高于他家;若议修订礼法,则儒、法两家之言,便是重中之重!”
“会上,各方可畅所欲言,充分辩论。”
“最终,由与会者投票,将结果呈报于朕。而朕,将参考此议,做出最终之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