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三问鼎革破天命,天下为公百家治,(2/2)
天下道统之归属,帝国未来的方向,都等待这位皇帝来决断。
“儒家言‘德政’,使人知礼义,明廉耻,此乃教化之本,可为帝国之‘表’。”
“法家言‘法治’,使人畏威权,守秩序,此乃立国之基,可为帝国之‘骨’。”
“道家言‘无为’,使人顺自然,少纷争,此可用于养民心;墨家言‘尚贤’,农家言‘固本’,亦皆有可取之处。”
这一番话,说的各家代表心花怒放,自是十分欣喜。
纷纷觉得自家学派学说,能够成为‘治国’学术,稳了。
不过,昭武帝的话锋一转,事情变得有些不对劲起来。
“诸公所言,都有其道理,但朕以为依旧是从一家之见出发,以一家之规,来框天下之大。”
“殊不知,百川汇流,方能化为江海,成就浩瀚。”
百家都好,但大秦凭什么用一家,而弃其他家呢?!
“还请…陛下明示!”
叔孙通率先开口,朝着昭武帝拜道。
而昭武帝走下御座,就直接立于大殿中央。
他的声音不大,却如同洪钟大吕,震荡四方。
“朕,就以之前所提出的‘三问’,给出诸公朕心中的答案。”
“其一,问权力之源,朕以为权不源自天幕,更不源于强法,也不源于君王一己之德。”
“《管子·牧民》有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朕以为,君王之权,乃天下万民,为求生存、求安定、求富足,而共同赋予君王的契约与托付!民心,才是一切权力的最终来源!”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其二,问统治之法理!”
“既然权力源于民心之托付,那统治的合法性,便在于君王能否忠实地履行这份契约!”
“《礼记·礼运》一篇,早已为我等描绘了大道之行的理想——‘天下为公’!何为‘公’?”
“便是要‘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便是要让‘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朕的法理,便在于此!”
“在于能否建立一个公平的秩序,让帝国的每一个子民,无论出身贵贱,皆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应有的尊严与回报!”
“在于能否代表最广大万民的根本利益,而非服务于少数权贵之私利!”
这番话,让墨家与农家的代表,眼中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芒!
“其三,问帝国之存续!”
此刻,昭武帝的瞳孔,好似望向了大殿外的万里江山。
“帝国欲求长治久安,其道亦简。”
“那便是要建立一套能够不断自我革新、不断顺应民心变化的制度!”
“以法家之术,立《秦典》为国之重器,维护帝国的统一与秩序,此为‘霸道’,是为帝国的‘体’!”
“以儒家之礼,修《秦礼》为万民之规范,推行教化,凝聚人心,此为‘王道’,是为帝国的‘用’!”
“以道家之智,行‘休养生息’之策,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以墨农之技,兴修水利,发展工商,厚植国本!”
“朕要的,不是一家独大,而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朕将设立‘兰台石室’,收藏天下典籍;再设‘国是顾问院’,广纳各派贤才,共议国是!”
“朕要让这天下所有的智慧,都为我大秦所用!要让这天下所有的英雄,都入我大秦之彀!”
“从今日起,我大秦的道统,便是——以民为本,天下为公,霸王道杂,百家共治!”
“此,便是我大秦万世不易之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