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民心铸鼎革天命,六国旧贵尽哀鸣(2/2)
强烈的情绪刺激,让嬴政不由得口吐鲜血。
“陛下!!!!!”
“来人啊,传御医!!!!!!”
内侍惊慌失措,仿佛被始皇帝的这一幕给吓坏了。
…
盐铁都尉府。
此时的赢辰,还不知道皇宫发生的状况。
他则是望着天幕,心中却在飞速盘算。
“天心即民心……天幕上的我,倒是会选。”
这个理念,在这个时代,可谓是石破天惊,却又没有完全脱离时代的认知范畴。
后世汉儒董仲舒,会提出“天人感应”之说,将君权彻底神化,但也用天灾来制约君权。皇帝一旦失德,上天便会降下灾异。
但天幕上的自己,却选择了另一条更直接,也更艰难的道路。
他直接跳过了“天”,将皇权的合法性,建立在了“民”的基础之上。
道阻且长,却也最为稳固。
而天幕的话语,还在继续着。
“昭武帝意识到,‘百姓’才是大秦帝国最根本的基石,将帝国的‘天命’从虚无缥缈的五行轮转,和百姓的福祉维系一起。”
“古籍《尚书》有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上天的意志,是通过万民的眼睛和耳朵来体现的!百姓拥护谁,天命便在谁!这,便是昭武帝为大秦,乃至整个华夏文明,重新奠定的意识形态之基!”
“对民行王道,使其安居乐业,心有所向,此为‘载舟之水’。”
“对敌行霸道,使其畏威丧胆,不敢妄动,此为‘覆舟之浪’!”
天幕上,画面开始切换。
一边,是昭武帝下令开仓放粮,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仁政之举。
另一边,却是他以雷霆手段,将那些囤积居奇、与旧贵族勾连的豪商巨贾,连根拔起的酷烈场景!
“而昭武帝更是将这种思想,贯彻到了官僚体系的建设之中。”
“他所提出的‘公心、实干、担责’,实际上便是要求大秦的官吏,要做到‘从万民中来,到万民中去’!”
“将乡野阡陌间最朴素的愿望,最迫切的需求,汇聚于咸阳,再由朝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国策,推行天下,惠及万民!”
“如此循环往复,国安民富,天下焉能不稳?!”
六国故地,因为天幕的这番剖析,再次掀起了滔天巨浪。
无数原本还在观望的六国士子,在听到“公心、实干、担责”这六个字时,心神剧震。
他们辛苦求学所为何?不正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施展抱负,澄清寰宇吗?
而那位昭武大帝,竟为他们,描绘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清明吏治!
六国故地,那些旧贵族们,则是彻底陷入了绝望。
“他……他这是要诛我们的心啊!”
齐地,田儋府邸,一位老者发出了凄厉的哀嚎。
昭武帝的这套理论,比百万秦军还要可怕!
秦军只能征服他们的土地,而昭武帝,却在征服天下的人心!
他将“复国”的大义,与“百姓”的切身利益,彻底对立了起来!
谁要复国,谁就是在与天下万民为敌!
这,是一场他们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输掉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