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烽火涅盘:铁血将军李云龙 > 第460章 新征程的号角

第460章 新征程的号角(1/2)

目录

清晨的安东,笼罩在一层薄薄的寒雾之中。空气中依旧弥漫着煤烟、晨霜和路边早餐摊点传来的食物混合气味。转运站却早已苏醒,比白日更加忙碌。高音喇叭反复播送着列车班次和部队集结的通知,引擎的轰鸣声、人员的口令声、行李的搬运声交织成一片,预示着新一天大规模转运工作的开始。

李云龙很早就醒了。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习惯了早起,即便是在相对安稳的环境里。他仔细地刮了胡子,换上了一套接待处发放的新棉军装——虽然样式普通,但厚实、干净,穿着身上暖烘烘的,带着一股崭新的棉布和染料的味道,这让他感觉精神了不少。他将那枚一级独立自由勋章端端正正地别在胸前,旧军装则小心地折叠好,准备带走留作纪念。

王参谋和小高也收拾停当。王参谋的黑眼圈淡了些,精神明显好转,小高则一如既往地沉默干练,将李云龙不多的行李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食堂吃过一顿实实在在的早饭——小米粥、白面馒头、咸菜,甚至还每人有一个煮鸡蛋——之后,接待处的那位年轻干事就小跑着过来了,手里拿着三张硬纸板火车票和一份文件。

“李团长,您的票办好了!上午十点整的火车,直通河北石家庄。到了石家庄站,会有军区办事处的人接您,安排您后续去军事学院报到的事宜。”干事将车票和一份盖着红印的介绍信递给李云龙,脸上带着笑容,“车程大概两天一夜,给您安排的是干部车厢卧铺,条件有限,您多担待。”

“这就很好了!辛苦你们了!”李云龙接过车票,看着上面打印的汉字和目的地,心中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激动。石家庄,那是华北军区的重要驻地,离他曾经战斗过的晋西北那片土地也不算太遥远了。

告别了接待站的同志,吉普车将他们三人送到了安东火车站。

火车站广场上人山人海,几乎全是即将登车归建的志愿军官兵和前来维持秩序、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绿色的军装汇成了海洋。尽管人数众多,但秩序井然,部队以团、营为单位,在指定区域列队等候,口令声此起彼伏。红旗招展,锣鼓队在一旁卖力地演奏着,营造出热烈而隆重的气氛。许多安东市民也自发聚集在广场周围,手里拿着鸡蛋、水果、熟食,拼命想塞给即将离去的战士们,表达着由衷的感激和惜别之情。

通过专门的军人通道进入站台,喧嚣声更大了。长长的绿色铁皮列车如同钢铁长龙,静静地卧在铁轨上,每一节车厢门口都挤满了准备登车的军人。蒸汽机车头喘着粗重的白气,发出呜呜的汽笛声,更增添了几分离别与远行的氛围。

找到了对应的车厢和铺位,这是一节老式的硬卧车厢,一个隔间六个铺位,已经有不少先到的军官在内。互相通报了单位和姓名,都是来自不同部队、不同岗位的归国干部,很快便熟络起来。大家的话题自然围绕着朝鲜的战事、回国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的打算展开,小小的隔间里充满了热烈的交谈声。

李云龙话不多,大多时候听着,偶尔插上一两句。他发现,这些经历过战火考验的指挥员们,虽然风格各异,但都对未来的军队建设充满了期待,也普遍感到了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让他对自己去军事学院深造的选择更加坚定。

十点整,伴随着一声悠长汽笛和站台工作人员挥舞的绿色信号旗,列车猛地晃动了一下,然后缓缓地、沉重地启动了。

“呜——哐当——哐当——”

车轮与铁轨有节奏的撞击声传来,车速逐渐加快。站台上送行的人群、锣鼓队、飘扬的红旗迅速向后退去,变得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视野中。取而代之的是安东市郊的景色:残破的厂房、逐渐恢复生机的农田、远处起伏的山峦。

车厢内的气氛渐渐平静下来。有人开始拿出书本阅读,有人拿出象棋棋盘厮杀起来,更多的人则是靠在铺位上,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脸上带着归家的憧憬和淡淡的疲惫。

李云龙也靠在自己的中铺上,目光投向窗外。华北平原冬日的景象是单调而辽阔的:裸露的黄色土地、落了叶子的灰色树林、星罗棋布的村庄、冒着袅袅炊烟的农舍……这一切看似平凡,却让他感到无比的亲切和安宁。这就是他和他无数的战友们为之奋战、为之牺牲的土地。

列车一路向南,穿过山川,越过河流,每到一个大站都会短暂停靠。站台上几乎都有欢迎和补给点,当地政府和群众会送上热水、食物和问候。沿途看到的城镇乡村,虽然大多显得朴素甚至贫困,但一种积极重建、努力生产的氛围无处不在。墙上刷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努力生产,支援前线”、“建设新中国”的大标语,田间地头能看到辛勤劳作的身影,新建的工厂烟囱冒着的烟也越来越密集。

这一切,都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古老国家在战争阴影下顽强复苏的脉搏。

两天一夜的旅程并不轻松。车厢里拥挤、嘈杂,饮食简单,夜晚睡眠也常被颠簸和噪音打断。但李云龙却毫无怨言,他珍惜着这难得的观察和思考的时间。他看到了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创伤,更看到了这个民族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和蓬勃向上的希望。

同车的军官们继续交流着。李云龙听到了一些他之前并不了解的战场细节,不同部队的作战风格和经验教训,也听到了许多关于国内土改、经济建设、剿匪反特等方面的情况。他的视野在交谈中进一步开阔,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熟悉的部队和战场。

第三天下午,列车广播里终于传来了报站声:“旅客同志们请注意,前方到站:石家庄站!请下车的旅客做好准备……”

车厢里顿时一阵骚动。到石家庄的人不少,大家纷纷开始收拾行李。

列车缓缓驶入石家庄火车站。站台上同样聚集着欢迎的人群和接待人员,规模虽不及安东,但热情不减。

李云龙提着简单的行李,随着人流走下火车,双脚再次踏上了坚实的站台地面。王参谋和小高紧跟在他身后。

很快,一位穿着军装、戴着“华北军区办事处”臂章的中年干部就迎了上来,敬礼:“请问是李云龙同志吗?”

“我是李云龙。”

“您好李团长!我是军区办事处接待科科长,姓刘。奉上级指示,负责接待您。请跟我来,住处已经安排好了。”刘科长热情地说道,一边示意身后的战士接过行李。

走出喧闹的站台,来到车站广场。石家庄作为重要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显得比沿途城市更加繁忙和规整。街道上车辆行人如织,到处可见军人和政府工作人员。

办事处安排的住处是军区招待所的一个单间,条件比转运站好了很多,干净整洁,还有独立的卫生间。

“李团长,您先休息。关于您前往军事学院报到的具体时间和方式,上级还在协调安排。估计需要在这里停留两到三天。期间您可以自由活动,但最好不要离开市区。生活上有什么需要,随时可以找我。”刘科长交代得很仔细。

送走刘科长,李云龙站在房间窗口,望着外面石家庄市的街景。这里没有安东那种前线城市的紧张痕迹,更多的是和平建设时期的忙碌景象。他知道,他的归途已经抵达了终点,但他人生中一段全新的、未知的征程,即将在这里,正式拉开序幕。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体内那股既熟悉又陌生的、对于新挑战的期待和渴望。

在石家庄军区招待所等待的三天,对李云龙而言,是一段奇特而珍贵的缓冲期。没有紧急军情,没有作战会议,没有需要立刻决断的危机。时间仿佛一下子慢了下来,让他有机会真正静下心来,回顾与展望。

他并没有一直待在房间里。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石家庄这座陌生的城市里信步而行。他走过喧闹的集市,看着百姓们为了一分一厘的精打细算和买到心仪物品的满足笑容;他路过新建成的小学校园,听着里面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他驻足在正在兴建的工厂围墙外,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和高耸的脚手架;他也曾走到市郊,看到农民们冒着严寒在田间劳作,整理土地,准备迎接春天的播种。

这一切平凡甚至琐碎的景象,深深地触动着他。这就是和平时期最普通的日常,这就是他和无数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的东西。它们不像战场上攻占一个山头、歼灭一股敌人那样立竿见影、酣畅淋漓,却更加厚重、更加根本。他意识到,未来的挑战,将是如何建设和保卫这万千平凡而真实的生活,这需要的是另一种形式的勇气、智慧和耐心。

第三天下午,办事处刘科长终于带来了确切的通知。

“李团长,安排下来了!”刘科长脸上带着笑容,“军事学院筹备处来电,第一期高级指挥系学员将于五天后正式报到。学院地点在南京。给您订了明天下午前往南京的火车票,还是卧铺。这边会派车送您去车站。”

南京……李云龙心里默念着这个陌生的南方城市名字。他知道,那里曾经历过惨烈的战火,如今将成为他汲取新知识、迎接新挑战的起点。

“谢谢刘科长,这几天辛苦你们了。”李云龙由衷地说道。

“您太客气了,李团长!能为您服务是我们的光荣!”刘科长立正敬礼,“预祝您在学院学习顺利,学业有成!”

第二天下午,依旧是石家庄火车站,只是这次站台上少了浩荡的归国队伍和喧天的锣鼓,更多的是行色匆匆的普通旅客。李云龙提着简单的行李,在王参谋和小高的陪同下,登上了南下的列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