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烽火涅盘:铁血将军李云龙 > 第453章 转折的前夜

第453章 转折的前夜(1/1)

目录

板门店的秋天在僵持与摩擦中悄然流逝,寒风开始席卷这片饱经战火摧残的土地。谈判桌上的气氛如同外面的天气,愈发冰冷刺骨。双方在核心议题上的立场依旧南辕北辙,尤其是战俘遣返问题,成为了新的、更加棘手的焦点。敌方打着“自愿遣返”、“人权”的幌子,企图扣留大量我方被俘人员,其背后的政治意图昭然若揭。

这一议题触及了底线,谈判几乎陷入完全停滞。每一次会议都变成了一场充满火药味的相互指责,翻译员的声音都因紧张而微微颤抖。李云龙坐在军事组的位置上,听着对方代表那些虚伪而冰冷的言辞,拳头在桌下攥得发白。他仿佛能看到那些在战俘营中苦苦挣扎的战友们的面孔,怒火在胸腔中无声地燃烧,但他必须强迫自己保持冷静,只能用笔在笔记本上狠狠划下深深的痕迹。

前线的情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大规模的进攻减少了,但小规模的冲突、侦察与反侦察、炮兵对射却更加频繁,仿佛两条疲惫的巨蟒,在僵持中依旧吐着信子,寻找着对方的破绽。军事组的工作重心不得不再次调整,一方面要紧密跟踪谈判桌上关于战俘问题的激烈博弈,为代表团提供军事层面的论据(如揭露对方虐待战俘、强迫甄别等行为);另一方面,则要更加警惕地监控前线任何可能引发局势升级的军事异动。

“他们想拖,”在一次内部形势分析会上,张组长面色凝重地指出,“利用战俘问题拖延时间,一方面在国际上卖惨博同情,另一方面给他们国内强硬派一个交代,甚至可能为下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做准备。”

“我们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一位负责后勤联络的参谋忧心忡忡,“前线几十万将士的补给消耗是天文数字,国内的压力也很大。很多战士的冬装还没完全到位……”

李云龙沉默地听着,目光盯着地图上那条犬牙交错的实际接触线。他突然开口,声音有些沙哑:“拖,对我们是不利。但退,更不行!战俘问题一退,军心民心就散了!以后谁还敢放心打仗?”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我觉得,现在光在谈判桌上顶住还不够。得让敌人明白,拖下去,他们占不到任何便宜,反而可能付出更大代价!”

“你的意思是?”张组长看向他。

“继续加强冷枪冷炮和战术反击,但打法要变一变。”李云龙走到地图前,“不再追求歼敌多少,而是要更有针对性。专门打他们的后勤车队、指挥所、炮兵观察员!打掉他一辆卡车,比打死他十个兵还让他肉疼!骚扰他的指挥系统,让他前线部队不得安宁!让他清楚,只要谈判一天没结果,他的前线就一天别想安稳,他的消耗就一天不会停止!我们要把这种‘消耗’和‘不安’,通过战场,直接传递到他的谈判代表屁股

这个思路将军事行动与谈判策略更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一套以“精准消耗、持续施压”为指导的新战术原则很快形成,并上报前指批准后,下发至一线部队。

与此同时,代表团也在积极寻求打破外交僵局的途径。更多的国际舆论被动员起来,揭露对方在战俘问题上的虚伪和残忍;通过第三方渠道传递着信息;谈判桌上的斗争更加讲究策略和艺术。

李云龙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了。他开始研究国际法关于战俘的条款,了解不同国家的态度和立场,甚至开始关注起全球战略格局对朝鲜半岛的影响。他像一块掉进大海的海绵,拼命吸收着一切陌生的知识,尽管过程艰难而痛苦。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僵持中,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深远的事件发生了。我军一支精锐侦察分队,在一次远程渗透行动中,意外伏击并俘虏了敌军一名中级参谋军官。这名军官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人物,但他所在的部门恰好负责与谈判相关的一些后勤协调和情报汇总工作。

俘虏被迅速后送,经过初步审讯,提供了一些关于敌军前线后勤压力、部队轮换困难以及国内反战情绪滋生的零星信息。这些信息虽然琐碎,却如同拼图的一角,印证了我方对敌方困境的一些判断。

消息传到代表团,立刻引起了高度重视。首席代表亲自下令,要求军事组和政治组联合,制定一个详细的方案,如何充分利用这名俘虏,在谈判桌上做文章,或者至少打乱一下对方的节奏。

张组长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李云龙:“老李,这方面你经验丰富。说说看,怎么让这个俘虏发挥最大价值?”

李云龙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战场上的狡黠:“硬逼他开口说重要的军事机密,估计很难,也不符合政策。但我们可以换个思路——‘示强于外,惑敌于心’。”

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不追求从俘虏口中榨取多少核心情报,而是故意向外释放一些消息,暗示我军通过此次俘获,掌握了敌军某些后勤节点的“薄弱情况”和部队士气的“真实状态”(这些其实大多是基于已有情报的推测和夸大)。同时,在谈判桌上,可以更加“精准”地指出对方后勤体系中的某些问题,暗示我方的军事行动将更加有的放矢。

“这样一来,”李云龙总结道,“敌人就会疑神疑鬼,搞不清我们到底知道了多少。他们会担心后勤线安全,可能会被迫调整部署,从而增加他们的负担和混乱。更重要的是,这能打击他们的谈判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底牌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安全。”

这是一个典型的心理战思路,将一次战术层面的小胜利,转化为战略和心理层面的扰动。

方案经过细化后,被谨慎地执行了。很快,通过某些渠道,一些真真假假的消息开始流传。谈判桌上,我方代表的发言似乎也变得更加“料敌机先”。

效果并非立竿见影,但敏锐的李云龙发现,对方代表在后续会议中的气焰似乎收敛了一些,提出议案时也多了几分迟疑。前线的反馈也显示,敌军对一些后勤路线的警戒明显加强了。

这点微小的变化,如同坚冰上出现的第一道裂痕,微不足道,却预示着某种可能。寒冬已至,谈判依旧艰难,但李云龙和代表团的所有成员都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不断寻找机会,施加压力,转折的时刻,终将会到来。他们在这片无声的战场上,耐心地等待着,并努力创造着那个时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