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烽火涅盘:铁血将军李云龙 > 第449章 深远的回响

第449章 深远的回响(1/2)

目录

“淬火行动”的总结报告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其引发的涟漪远超矿洞指挥中心的范围,持续向更高、更远的层面扩散。那份直言不讳、痛陈利弊的报告,显然引起了志愿军总部乃至国内更高层的深切关注。

矿洞内的气氛因此变得有些微妙。日常的战术研究和敌情分析仍在继续,但一种等待和期盼的情绪在无声地蔓延。李云龙依旧忙碌,但他思考的重心,已不自觉地更多转向了“淬火行动”所暴露出的那些深层次、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

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和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关于军工生产、后勤组织、通信技术乃至基础教育的零星资料和信息。他利用作战处副处长的身份,向后勤部门了解国内军工生产的最新进展和瓶颈;向通讯部门请教无线电技术的基础知识和装备配发情况;甚至偶尔与来自国内的慰问团成员交谈,询问后方建设的情况。

他的问题常常让这些部门的同志感到惊讶,一个前线指挥员怎么会关心这些看似遥远的事情?但李云龙固执地追问着,他模糊地意识到,前线每一颗子弹的匮乏、每一部电台的短缺、每一个战士文化水平的不足,其根源都深植于国家整体的贫弱之中。这场战争,是一场以农业国之躯对抗工业巨人的艰苦较量。

“光靠咱们在前面琢磨怎么用土办法拆坦克、躲炮弹,不行啊……”他有一次对吴主任感叹,语气中带着前所未有的沉重,“根子上还得咱们自己也能造好枪好炮,也有千里眼顺风耳(指雷达电台),也有铁骡子铁马(指汽车坦克)才行!不然,这仗打得……太憋屈,太费血了!”

吴主任默然良久,点了点头:“是啊,老李。你说到根本上了。但这需要时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咱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一边用现有的家伙拼命,一边为后来人趟出路子,攒点家底。”

这番话让李云龙沉思了很久。他发现自己思考问题的时空尺度,被迫拉得更长了。

几天后,这种关注带来了实质性的回响。前指传来命令,要求从作战处和战术研究室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一个特别小组,参与总部牵头的一项重大课题研究——《关于未来五年我军陆军步兵部队编制、装备及战术发展方向的若干思考》。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课题,旨在总结朝鲜战争经验教训,规划军队未来的现代化建设蓝图。

李云龙的名字,赫然在特别小组成员名单之首。命令明确指出,要他重点负责基于朝鲜战场实战经验,提出对单兵武器、班组火力、攻坚器材、通信装备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和建议。

这项任务让他既兴奋又感到巨大的压力。这不再是策划一场战斗,而是试图影响一支军队未来的面貌。他立刻投入了全部精力,将自己关在资料室里,翻阅着能找到的一切中外军队编制装备手册、战例总结和技术说明书(大多是缴获的,翻译得磕磕绊绊)。

他召集那些从一线部队抽调来的、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兵和基层干部开座谈会,不是问他们怎么打仗,而是问他们:“你们最想要什么新装备?如果只能换一样,换什么?”“现有的武器里,哪种最不好用?为什么?”“打仗的时候,最盼着后方送来什么?”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能引出最真实、最具体的需求:“最好能每人配一把能连发的快枪(冲锋枪),近战泼水太吃亏!”“机枪是好,太沉了!能不能造轻点?”“迫击炮是好东西,就是炮弹金贵,能不能多造点?”“电台!最重要的是电台!能通到排最好!不然打仗全靠吼,太误事!”“反坦克的家伙太少了!火箭筒要是能再打远点、打准点就好了!”“急救包不够用,止血粉太少……”

李云龙如获至宝,将这些最原始的、带着硝烟和血迹的需求一一记录下来。他结合自己来自未来的模糊记忆(自动步枪、通用机枪、单兵反坦克火箭、无线电普及化等概念),加以提炼和升华,开始撰写一份极其具体的、名为《基于朝鲜战场实战对我步兵分队装备需求之紧急建议》的报告。

报告中,他不仅列出了急需装备的清单,还详细阐述了其战术价值、性能指标要求(射程、重量、可靠性等),甚至画出了简陋的示意图。他的文笔依旧粗粝,但逻辑清晰,需求明确,论证有力,每一句话都砸在点子上。

这份报告在特别小组内部引起了震动。一些来自院校的理论专家认为他的想法“过于超前”、“脱离国内工业实际”。但李云龙据理力争:“现在做不到,不代表不该想!不提出明确需求,工厂就知道埋头造老套筒?先把目标树起来,再一步步靠近!总不能因为穷,就连想都不敢想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