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阁老(2/2)
若是不能战胜压服六部,他们是不会服气的,日后也一定会和内阁在各种场面上争执,那可就不妙了。
说清楚,他们为何这么反对,再说清楚票拟制度对天下的好处,孤立那些反对的人。”
杨荣第一个反应过来,“明达的意思是,要让世人看到他们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被触动了利益。”
“这有点不容易啊,况且都是文官,这样相互之间攻讦,岂不是让那些武将看了笑话?”黄淮性子比较中庸,有些不赞同这么激烈的争斗。
杨士奇微微皱眉不满道:“他们若是要攻讦我们、反对我们,那自然是要反抗,难不成还在这里坐以待毙不成?”
黄淮听到杨士奇这么不客气的话,顿时一噎。
金幼孜和杨溥见状都没说话。
这内阁之中,以李显穆为首,朝臣之中也以李显穆为首,接下来就是杨士奇。
杨士奇附从先帝二十多年,在阁臣中无论是能力、资历以及功劳,都是仅次于李显穆的存在。
当初李显穆在永乐末年,不再担任阁臣职务时,内阁之中便由杨士奇主导。
偏偏这两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性格还非常相似,都是那种极其强硬的人,若非杨士奇不能和李显穆相提并论,内阁绝不可能这么平和。
即便如此,自李显穆重新入阁以来,内阁之中十次争执,有八次都是李显穆和杨士奇二人。
两个强硬的人共事这就是注定的,正如高拱和张居正都有经世致用的才能,但却不可能共处。
李显穆认为杨士奇比自己还要独断专行,尤其是排斥异己,那可过分多了,李显穆起码还看一下对方是否有才能,比如蹇义,虽然二人一向不和,但因为当初太宗皇帝驾崩之事,他一直没有去动蹇义。
杨士奇则不同,不管是不是有才能,只要不和他一个派系又挡了路,立刻就是排挤。
金幼孜、黄淮和杨溥三人在内阁中权势最低,自然不太能说话,只有杨荣能开口,“士奇莫急,且再听听明达到底是如此想的。”
“内阁和六部的争端是注定的,我本身是兵部尚书,实际上参与这件事,并无道理。”
李显穆抬出了另外一个身份,让自己的话变得更有说服力,“之所以要向皇帝如此建议,是因为陛下要重用宦官,现在陛下在宫中设立了学堂,让宦官们读书。
陛下又并不是非常勤政的皇帝,这些奏章是必然处理不完的,那到时候谁来承担这项工作?
若不是内阁,那便是宦官了!”
李显穆一言激起千层浪,让内阁五人都呆愣在当场,万万没想到会听到这么一番话。
但细细想来,竟然很有道理,因为皇帝之所以会给内阁票拟权,就是皇帝怠政,若是每一个皇帝都像太祖皇帝那么勤政,那自然不需要票拟。
哪怕是像太宗皇帝一样,那有一个秘书处也就够了。
可以说内阁票拟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这么一想,内阁五人顿时便豁然贯通。
“若是以这番话说给外朝群臣听的话,此事极有可能就能直接消弭。”
黄淮有些振奋,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最符合他的想法。
其余众人皆沉思起来,听起来确实没问题,六部和内阁斗的再凶,但面对宦官干政,还是团结一致的。
李显穆却摇了摇头,“这个办法自然能劝退许多人,但这毕竟依旧是从六部手中夺权,宦官干政是未来的事,那个时候当今官员在还不在都不知道。
而当前权力被削夺,却是迫在眉睫的,大闹一场是注定的,现在只看陛下想要怎么处理这件事。”
说话间,已然有宫人前来,剌着嗓子道:“诸位学士,圣上命六部诸衙门朝臣入宫,让杂家在请诸位也入宫上殿奏事。”
嚯!
内阁六人对视了一眼,皇帝竟然直接选择让双方面对面,这是相信他们能摆平,还是想要退缩呢?
李显穆几人应声后,便从文渊阁往奉天殿而去,在路上时,偶然遇到了六部入宫的人群。
“这不是内阁的诸位阁老吗?”
大喇喇的一声,带着一番挑衅。
阁老,在唐朝时,是对中书舍人与门下侍中的称呼,即宰相的尊称,比如非常有名的狄仁杰狄阁老。
与之类似的,还有元辅,原指朝廷重臣,但多用来专指宰相。
随之内阁权势渐重,李显穆等人在外通常自称“阁部”,不少人会尊称“阁老”,但今日摆在这里明面上。
便是有些嘲讽的意味了。
这是在讥讽李显穆等人在做宰相的梦!
仅仅这一句,就能看得出六部心中所想,千年以来,六部一直都是宰相的下属执行机构,只有大明朝,六部的地位才这么高。
得到了,就不想失去!
————
在内阁建立的初期,其存在极大的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概因内阁是随着明朝初年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的,权力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内阁大学士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对君权几乎没有制约作用,只能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朝初期的君主专制比前代更甚,助长了明朝初年的君主专制程度。
因为某些历史学者所论述的内阁抗衡皇权是完全错误的,包括票拟制度的实行,本质上抢夺的并不是皇帝的决策权,而是对六部的胜利,这是一次内阁提振自身权势的举动。
在票拟制度出现后,内阁拥有建议权、六部拥有执行权、皇帝(司礼监)拥有披红决策权,内朝外朝相互制衡,内阁、六部之间相互制衡,内阁大学士对皇权完全构不成威胁,其权力大小完全依赖于皇帝对其票拟结果的认可程度。
某些历史学者以李文正公李显穆在宣德、正统时期的权势而论述内阁的权势,这是舍本而逐末,李显穆的权势正来自于宣宗皇帝对其的信任,正如史书上所记载的“帝每有疑,皆询文正公而问之”,这是李显穆个人的权势所导致,同内阁制度并无太大干系。
从永乐时期的秘书处,到洪熙时期皆为二三品高官,再到宣德时期拥有建议权,内阁的地位在不断上升,渐渐压过了六部,但六部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内阁地位的下一次大幅度提升,在下一次职官品级调整中。——《明朝政治制度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