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3章 竹之心(1/2)
江南有个叫青竹村的地方,四周环绕着连绵的竹林。村子最高处有座竹王庙,里头供着一尊竹王神像,神像手中握着一支玉笛。这玉笛通体翠绿,据说能吹出天籁之音,保一方风调雨顺。
这年入夏以来,青竹村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田土龟裂,竹叶枯黄,连村口的溪流都见了底。村民们日日到竹王庙祈雨,香火烧了一茬又一茬,可天上连一丝云彩都不见。
七月初七这日,老祭司林公照常带领村民上香。刚点上香,忽然听见“咔嚓”一声脆响,众人抬头一看,竹王手中的玉笛竟凭空断成两截!
庙里顿时乱作一团。林公颤巍巍上前捧起断笛,老泪纵横:“玉笛断,乐音绝,这是大凶之兆啊!”
当夜,林公跪在神像前祈祷至深夜,朦胧中得了一梦。第二日一早,他召集村民,面色凝重地说:“昨夜竹王托梦,欲修复玉笛,需寻得‘竹之心’。”
村民们面面相觑:“什么是竹之心?上哪儿去找?”
林公摇头:“神谕仅此一句,其余要靠我们自己领悟了。”
人群中有个十五六岁的少女,名叫阿竹。她父母早亡,跟着爷爷长大,去年爷爷病逝后,就独自住在村东头的小竹屋里。阿竹自幼听得竹王传说最多,爷爷生前常说:“竹王慈悲,玉笛音清,保我青竹村百年安宁。”
见乡亲们愁容满面,阿竹暗下决心要找回竹之心。
她先去找村里最老的篾匠张爷。张爷做竹器七十余年,听过无数竹子的故事,却摇头道:“我只知竹有节、有竿、有叶,从未听说有什么竹之心。”
阿竹又去请教读书人陈先生。陈先生翻遍古籍,最后捋须道:“古书云‘竹有虚心’,或许这竹之心指的是竹子的空腔?”
阿竹试着取来最新鲜的竹节,小心地截出最完整的一段空腔,恭敬地送到庙里。可断笛毫无反应。
日子一天天过去,旱情越发严重。村里开始有人收拾家当准备逃荒。
阿竹心急如焚,这夜独自一人来到竹林深处。月下的竹林本该青翠欲滴,如今却一片枯黄。阿竹走到一棵特别粗壮的老竹前——这是爷爷生前最珍爱的竹子,据说已有千年之龄。爷爷曾说这竹有灵性,叫它“竹翁”。
阿竹抚摸着竹翁粗糙的表皮,忍不住落下泪来:“竹翁竹翁,您若真有灵,就告诉我什么是竹之心吧?再不下雨,村子就完了。”
忽然间,一阵微风拂过,竹翁的叶子沙沙作响,竟似人语。阿竹吃了一惊,仔细聆听,那声音苍老而深沉:“小阿竹,你为何事悲伤?”
阿竹又惊又喜,忙将事情原委道来。
竹翁长叹一声:“竹之心的确存在,但非竹之空腔。那是竹子最坚韧的纤维,深藏于竹壁之内,千年老竹方能凝聚一丝。取得竹之心,需以心血浇灌,老夫虽愿相助,但取心之痛,非常人所能承受。”
阿竹毫不犹豫:“我不怕痛!只要能救村子,什么苦我都愿意。”
竹翁沉默片刻:“你若决心已定,明夜子时再来。记住,需诚心正意,无怨无悔。”
第二天夜里,阿竹如期而至。她按照竹翁指示,将左手贴在竹身上。忽然,一根细小的竹刺从竹身伸出,刺入她的指尖。阿竹吃痛,却咬牙忍住。
鲜血顺着竹身流淌,奇怪的是,竹子竟然吸收了她的血,枯黄的表皮渐渐泛起翠绿光泽。随着血液流失,阿竹感到浑身无力,几乎站立不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