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塾师辞馆(2/2)
赵员外真急了,拦在门前:“周先生!您可不能走!这样,让狗娃留下,我再多出些束修...”
周先生摇头:“非为束修,实为仁义。今日能为银钱赶走狗娃,他日就能为更多银钱赶走其他学生。学堂若成势利场所,不如不办。”
说罢,周先生推开赵员外的手,大步走出祠堂。槐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为老塾师送行。
周先生在清河镇无亲无故,只好暂时住在镇西头的土地庙里。庙祝老李与他是旧识,腾出间偏房让他安身。
消息很快传遍全镇。佃户张老五——狗娃的爹,带着刚挖的几颗红薯来看望周先生,一进门就跪下了。
“周先生,您为狗娃丢了饭碗,我们心里过意不去啊!明天我就去求赵员外,让狗娃退学,您回学堂去吧!”
周先生忙扶起他:“万万不可!狗娃天资聪颖,不读书可惜了。我虽辞馆,仍可教他读书。”
张老五泪流满面:“可是先生您...您靠什么生活啊?”
周先生笑道:“天地之大,岂无人容一老塾师?我还有些积蓄,不妨事。”
第二天清晨,周先生刚起身,却发现土地庙外聚集了十多个孩童,都是从前因家贫退学的学生。狗娃站在最前面,怯生生地说:“先生,我们还想念书...”
原来这些孩子听说周先生辞馆后,纷纷求父母允许他们再来读书。周先生心中感动,当即在槐树下摆开阵势,开始授课。
起初只有三五孩童,后来渐渐增至十多人。周先生来者不拒,有钱的交几文束修,没钱的带点米粮蔬菜,实在什么都没有的,他也照样教。
赵员外那边却不好过。王掌柜听说周先生辞馆,当即带着儿子回了县城,答应捐的修缮银两自然也泡汤了。祠堂学堂空无一人,赵员外成了全镇笑柄。
更让他难受的是,周先生在土地庙办的露天学堂越来越红火,连邻镇的孩子都跑来听课。每逢集日,周先生讲课之时,周围总是围满听讲的百姓,比说书场还热闹。
这日赵员外经过土地庙,看见周先生正在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几十个孩童和家长听得入神。周先生的声音苍劲有力:“...孟母为何三次搬家?为的是让儿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可见古之贤人,重视教育胜过家宅田产...”
赵员外站在人群外,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这时几个镇民看见他,故意高声说:“哟,这不是赵员外吗?怎么有空来听周先生讲课?您家祠堂那么大的学堂,空着多可惜啊!”
众人哄笑起来,赵员外无地自容,匆匆离去。
当晚,赵员外辗转难眠。想起周先生执教二十多年的点点滴滴:镇上多少贫寒子弟因周先生教导而识字明理;多少人家因孩子读书而改变门风;自己儿子当年也是周先生的学生,如今在县衙当差...
第二天一早,赵员外亲自来到土地庙,当着众人的面向周先生深深一揖:“周先生,赵某知错了。请您回祠堂学堂吧,所有学生一概收下,束修全免!”
周先生扶起赵员外:“员外真能一视同仁?”
赵员外郑重道:“赵某已经想通了,教书育人本是大德,不该分贫富贵贱。从今往后,祠堂学堂对所有学子开放,穷苦人家的孩子不但免束修,我还管一顿午饭!”
围观众人顿时欢呼起来。周先生这才露出笑容:“既如此,老朽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周先生重回祠堂学堂那日,全镇人都来庆贺。学堂里坐满了学生,有富家子弟,也有贫寒孩童,狗娃和王公子居然成了同桌——原来王掌柜听说周先生复馆,又把儿子送回来了,这次特意嘱咐不许娇惯。
周先生看着满堂学子,拈须微笑,开始讲授第一课:“今日我们讲《弟子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阳光透过槐树叶隙照进学堂,在每个孩子脸上跳跃。窗外,赵员外和众多家长静静站立,聆听老塾师的教诲,仿佛也回到了少年时光。
从此,清河镇的祠堂学堂声名远播,周边村镇的孩子都来读书。周先生一直教到八十高龄,桃李满天下。他最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便是:“读书先读德,做人先做仁。富贵不足骄,贫贱不足耻,唯有德者能久立天地间。”
许多年后,狗娃高中举人,回乡第一件事就是为周先生立碑建祠。碑文上刻着:“教书先教德,育人先育心”——这成了清河学堂世代相传的师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