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暗刃如锋 > 第392章 游击支队(九)

第392章 游击支队(九)(2/2)

目录

河谷地带,掸邦劳工正用竹筏运输柚木,浑浊的江水中突然浮起一条被水流冲昏的眼镜蛇,引发人群骚动。

胡康谷地的边缘,王国测量员与当地向导在泥泞中跋涉,记录本被汗水浸透的字迹晕染成模糊的蓝痕,而远处山脊上,尚未被雨季雨水冲刷的日军哨所旗帜在湿热风中猎猎作响?。

两地生活的韵律被截然不同的气候刻印——安南平原的农耕节奏如溪流般平稳,而缅甸丛林里的生存法则则像随时可能爆发的山洪般充满变数。

而此时的安南与华夏边境民众对高卢殖民者的态度是具有?长期反抗与仇恨?的态度。

自19世纪中叶高卢殖民越南以来,边境民众持续参与反法斗争。

1883年华夏刘永福黑旗军在纸桥之战重创法高卢军队,但1885年《两国新约》后高卢全面控制越安南,民众对殖民者的高压统治(如高税收、强制征兵)积怨极深?。

1930年安白起义和1937年西贡罢工事件,均体现安南民众对法国殖民体系的强烈反抗?。

?安南民众受华夏辛亥革命和共产主义思想影响,安南革命者(如胡主席)在桂省、花城等地活动,边境民众通过流亡者接触反殖民理念?。

高卢一战期间征召安南士兵参战,这些返乡者带回的民主思想进一步激化了反殖民者的情绪?。

安南对倭寇的态度?出期矛盾与警惕?的。

1941年倭寇尚未全面侵略,但边境民众已通过华夏战场(如金陵大屠杀、空袭事件)了解到倭寇的侵略性?。

部分安南民族主义者曾试图利用倭寇与高卢之间矛盾,但普遍对倭寇持警惕态度?。

?高卢维希政府与倭寇合作,允许倭寇进驻印度支那,民众对殖民者“引狼入室”的行为愈发憎恶?。

这种情绪为1945年安南八月革命中民众同时反抗高卢和倭寇埋下伏笔?。

而掸邦民众却具有独特的仇英亲日的社会心态。

掸邦民众长期受王国殖民压迫,以昂山为首的"三十志士"提出"王国人的困难就是我们的机会",甚至主张"与恶魔联手"推翻王国统治?。

这种民族主义情绪,使很多掸邦民众将倭寇视为"解放者"?。

?倭寇通过"大东亚共荣圈"宣传,承诺支持掸邦独立,并秘密训练昂山等民族领袖。1941年昂山等人在倭寇支持下成立掸邦独立军,部分民众因此对倭寇抱有幻想?。

这也是未来,即今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掸邦民众为倭寇提供军粮、情报,甚至偷窃王国武器,成为二战中唯一公开欢迎倭寇进入的国家?。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倭寇将领铃木敬司自称"博莫乔将军"(掸邦传说中的救世主),骑白马巡游制造"神迹",进一步强化民众亲倭心理?。

这也形成1942年倭寇攻占掸帮首府时,掸邦独立义勇军协助倭寇作战,但很快发现倭寇实际实行更严苛的军事统治?。

?随着倭寇占领以后,对掸邦掠夺寺庙黄金、强征劳役等暴行,导致昂山等人1943年逐渐认清倭寇法西斯本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