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游击支队(八)(1/2)
坤扑和高平绅之被俘获。区别就是坤扑自动交出了武器,而高平绅只是受伤被俘。
身负国恨家仇的邢杰,对高平绅之可不客气,利用特种战术培训中战场审讯的手段,很快审问出高平绅之的一些情报。
倭寇对占领的安南采用了全面的剥削和掠夺计划。
倭寇在安南实施统制经济与物资垄断,通过《倭国高卢1941年协议》建立"统制经济"体系,将安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的大米、橡胶等战略物资强制运往北部?。
这里包括城市居民大米配给量从每月15公斤骤降至7公斤?,禁止跨省运输超过50公斤大米?,各省银行和大米协会垄断收购权?等,
未来还将执行义务售粮制度,强制要求安南农民以极低价向倭寇出售粮食,到1943年安南北部强制征购13万吨大米,1944年增至18.6万吨?,甚至部分农民被迫以3倍市价购粮后上缴?。
而高卢殖民政府同步加大征收力度?,参与对安南民众的掠夺。
这就造成了未来1943年,在旱灾虫灾导致减产时,倭寇仍维持征粮规模,迫使农民消耗种子粮?。
1944年台风引发涝灾后,安南水稻播种面积锐减?,两国当局囤积粮食拒绝赈灾?,安南北部沿海地区出现饿殍?。
倭寇通过强制,每年从安南运走超100万吨大米且逐年增加?。
这就导致这场人为灾难最终导致,1944年10月至1945年5月大饥荒爆发?,约200万人死亡?,粮食价格暴涨而当局任其腐烂。
1944-1945年大饥荒导致约200万安南人死亡,占当时安南总人口的5%-7%,北部沿海地区死亡率高达15%?。
饥荒期间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约50万灾民逃离家园,形成"饿殍遍野"的惨状?。
安南农业基础快速瓦解?,农民被迫消耗种子粮,导致1944年水稻播种面积减少30%?
?造成安南市场秩序混乱?,粮食价格暴涨10倍以上,黑市交易猖獗?,?劳动力锐减?,青壮年死亡率达40%,战后恢复生产面临严重人力短缺?。
这次大饥荒造成?殖民统治合法性危机?,两国当局的救灾失败引发民众强烈不满?
?也正是通过这次大饥荒,安盟通过"砸破谷仓"运动获得民众支持,为1945年八月革命奠定了基础?。
?但是这次饥荒带来严重后果,饥荒幸存者普遍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形成"存粮防饥"的集体记忆,影响战后数十年粮食政策?,催生"宁饿死也不交粮"的反抗文化?。
此次高平绅之前来一方面目的是扩大坤扑寨子的小金矿和煤矿的开采,一方面搜刮坤扑寨子的粮食。
这些都遭到了白虎头人的不满,多次找由头躲避倭寇的催缴。才带来高平绅之亲自带兵前来催缴的结果。
坤扑白虎头人无奈的只能拿耐心接待,尽自己所能摆出了自己民族最好的接待。
安南巴拿族饮食常以稻米、木薯为主食,搭配山林采集的野菜、菌类及狩猎获得的野味?。
烹饪方式一般保留原始的火烤、石烹等手法,如用芭蕉叶包裹食材蒸制或竹筒烧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