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暗刃如锋 > 第285章 沪上改变

第285章 沪上改变(1/2)

目录

1937年12月的沪上,寒风卷着硝烟在街头巷尾游荡。

苏州河以北的闸北已成焦土,残垣断壁间偶尔可见未熄的余火,像垂死之人的眼睛忽明忽暗。

外白渡桥的铁栏杆上挂着半幅残破的太阳旗,在潮湿的江风里发出簌簌的响声。

金陵路永安公司的玻璃穹顶早已粉碎,橱窗里的西洋模特仍保持着优雅微笑,脖颈上却缠着逃难者遗落的麻绳。

高卢租界与公共租界的铁栅栏外,黄包车夫老赵蹲在阴沟边数铜板——他今早从虹口拉了三具尸体去郊外,倭寇给的军票只够换半斤发霉的玉米面。

霞飞路咖啡馆里,留声机放着《何日君再来》。

白俄老板娘往红茶里掺着代用糖精,突然被江海关方向的炮声震落了茶匙。

穿貂皮大衣的交际花们照例在卡座里交换情报:"听说倭国人要在跑马厅搞入城式...张家的姨太太昨夜里吞了鸦片..."

十六铺码头漂浮着奇怪的泡沫,江水在这里拐弯时总会卷来些东西。

今天是个扎红头绳的小姑娘,蓝布棉袄被江水泡得发胀,右手还紧攥着半块梅花糕。

几个苦力在浮尸旁默默抽烟,他们记得十天前有个穿学生装的青年,也是这样面朝下漂在同样的位置。

午夜,国际饭店顶层的霓虹灯突然亮了。几个醉酒日本军官的狂笑声中,那串明明灭灭的英文字母拼出"SHA...GH...AI...",像一段正在溃烂的挽歌。

冬季的沪上,正处于倭寇全面占领初期的关键时期。

倭寇将沪上改名为"大道市",成立伪政权实施间接统治,但实际控制权由倭寇军方掌握?。

通过"军管理"制度强占华商企业,委托倭商接管工厂,掠夺原材料与设备,导致1沪上华商工厂倒闭率达三分之二?。

因自身经济紧张,在沪上实行?物资统制?。

实行粮食管制,引发米价暴涨,米价从每担14元飙升至42元,市民被迫抢购暹罗米储存,甚至出现"扫米"求生现象?。

工业原料被严格控制,纱布产量仅剩战前10%,橡胶业三分之二工厂停工?。

政治上实行高压恐怖?。如倭寇在虹口、闸北等地屠杀平民,苏州河"血腥气沉淀在水底层"。

市民被迫观看倭寇入城式时表情僵硬?。租界外区域实行宵禁,频繁搜查行人,制造"宫崎士兵失踪"等事件作为镇压借口?。

与此相反的是租界区形成畸形繁荣?。

租界内因资金与人口涌入出现短暂繁荣,1938年进出口总值激增,永安公司日营业额超百万,娱乐业集中了全国最多的影院、舞厅?。

但这种繁荣建立在沦陷区苦难之上,被称为"与狼共舞"的生存状态?。

倭寇统治还体现在文化教育和宣传方面。

通过《新申报》等媒体鼓吹"倭华亲善",摆拍救助外国人的画面,强迫孤儿配合宣传?。

普鲁士、意太利等国武官,参拜倭寇战迹,强化法西斯同盟形象?。

而红党领导海关、邮局工人抵制倭伪登记,组织"节约献金"支援新四军;《译报》通过翻译外电传递真实战况,创刊三个月发行量达10万份?。

商店用商品摆放角度传递情报,永安公司员工将倭寇动向藏入化妆品盒送达前线?。

此时沪上形成"孤岛"与沦陷区的鲜明对比。

租界内文化出版活跃,巴金等作家以"孤岛文学"隐晦批判侵略;而华界民众在倭寇高压统治的阴影下挣扎求生?。

?1937-1941年上海租界的畸形繁荣景象是因为倭寇占领沪上华界后,公共租界和高卢租界因暂未被倭寇接管,成为战火中的“孤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战时经济与社会生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