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尘埃落定——贾张氏被遣回农村(1/2)
第二天一大早,整个四合院还沉浸在昨天的震惊和议论中,院门口就传来了脚步声。
这次来的不止是警察,还多了一个穿着灰色干部服,戴着“街道办事处”红袖章的中年妇女。
她大约四十岁上下,梳着齐耳短发,神情干练,正是街道办的李干事。
她身后跟着两个穿着深蓝色工装、腰里扎着皮带的年轻小伙子,一看就是街道上的基干民兵。
一大爷佟志和易中海等人赶紧迎了上去。
“李干事,您来了。”佟志客气地打招呼。
李干事点了点头,目光锐利地扫了一眼院子,开门见山地说:“佟志同志,易中海同志,我们今天来,是为了昨天贾张氏打架斗殴一案,以及她的户口问题。”
原来,派出所连夜审理了此案。
贾张氏动手打人、损坏财物证据确凿,但考虑到情节不算特别严重,加上她家里确实困难,最终的处理结果是:赔偿阎埠贵的医药费和眼镜钱,共计二十五元。
如果拒不赔偿,就按治安条例处理,也就是“蹲笆篱子”。
二十五块钱!这个数字像一道惊雷,炸懵了刚刚被从派出所放回来、正坐在自家门槛上抹眼泪的贾张氏。
这年头,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不过三十多块钱,二十五块钱几乎是大半个月的收入。
贾张氏平日里一分钱都要攥出水来,她那点私房钱是她偷偷攒着,偶尔出去打牙祭的念想。
没了何雨柱和易中海家的接济,这更是她唯一的盼头了。
“我没有钱……我真的没有钱……”贾张氏哭天抢地,拍着大腿哀嚎,“公安同志,李干事,我家徒四壁,哪有那么多钱啊!”
“这个钱必须拿出来!”李干事的语气不容置疑,“这是处理决定。没钱就从你儿子的工资里扣!”
她又指了指屋里的缝纫机,再斜睨了一眼贾张氏手上的金戒指:“再说了,你们家的缝纫机、你手上的金戒指,难道不能换钱吗?”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可讲。”
这话像两把尖刀,一下子扎在了贾张氏的心口上。
动贾东旭的工资,以后贾东旭和棒梗怎么生活,可让她拿钱出来比割她的肉还疼。
她下意识地捂住了手上的戒指,那是她唯一的念想和体面。
缝纫机也是家里的大件,真要当了,以后日子更没法过了。
贾张氏气得浑身发抖,嘴唇哆嗦着,却一个字也反驳不出来。
她知道,李干事这是把她的路全堵死了。
在李干事和警察严肃的目光下,贾张氏的肩膀一点点垮了下来。
贾张氏看着警察严肃的脸,又看了看李干事不容商量的神情,知道这次是躲不过去了。
她哭得更凶了,一边哭一边断断续续地说:“那……那是我的棺材本啊……我攒了一辈子……”
众人都知道贾张氏抠门,也都听说她藏了点“棺材本”,但没想到她会这么舍不得。
可舍不得也没办法,在“蹲笆篱子”的威胁下,她最终还是哆哆嗦嗦地从床底下的一个破木箱里,摸出了一个用手帕层层包裹的小包。
打开手帕,里面是一沓皱巴巴的毛票和几张带着体温的纸币。
贾张氏一张一张地数着,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每数一张,心就像被剜了一下。
数了足足有十几分钟,她才把二十五块钱凑齐,用颤抖的手递给了阎埠贵。
阎埠贵接过钱眉开眼笑,他先凑到路灯下仔细点了两遍,确认一张不少,才露出得意的笑容,立刻揣进口袋,连句客气话都没留。
赔偿的事情算是解决了,可事儿还没完。
李干事清了清嗓子,又宣布了第二个决定。
“另外,关于贾张氏同志的户口问题。”
她顿了顿,看着贾张氏,“经查,贾张氏同志户籍所在地为二条沟村,属于农村户口。
根据现行政策,农村户口人员在城市没有固定工作和住所的,应当返回原籍参加农业生产。”
“什么?!”贾张氏猛地抬起头,眼睛瞪得溜圆,哭声瞬间止住了。
“你们要把我送回农村?不行!我不回去!我儿子东旭还在这里!我孙子棒梗也在这里!”
“你的儿子贾东旭同志,”李干事看了一眼躲在屋里、只敢露出半个脑袋的贾东旭。
“他已经成年,可以独立生活。你的孙子贾梗,其母亲秦淮茹是城市户口,可随母亲落户。因此,你不符合在城市居住的条件,必须返回原籍。”
李干事的话音刚落,院里的邻居们就忍不住炸开了锅,纷纷交头接耳,眼神里带着几分同情,更多的却是“早知如此”的唏嘘。
“唉,这事儿闹的……”
李大爷蹲在墙角,吧嗒了两口旱烟,烟雾从他嘴角缓缓冒出,声音不高,却足够让周围人听见。
“当初易中海苦口婆心地劝,让她趁政策把户口转过来,她倒好,说什么农村有地,饿不死,城里花销大,硬是不肯。”
“可不是嘛!”二大妈也凑了过来,压低了声音,语气里带着点幸灾乐祸。
“那时候谁不羡慕城里户口?她倒好,觉得自己多精明似的,现在好了,政策一变,傻眼了吧?”
“我记得当时易大爷还特意找过她好几次,说这是为她好,为棒梗好。”
一个邻居附和道,“她倒好,反过来还说易大爷多管闲事,想占她家便宜。”
“现在后悔也晚了。”有人摇着头叹气,“政策就是政策,可不是儿戏。当初不听劝,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