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时砂遗楼 > 第908章 应对挑战的策略与计划

第908章 应对挑战的策略与计划(1/1)

目录

时砂研究困境研讨会结束后的第三天,江浅通过时空通讯器召集1913年、1938年、1967年的核心团队成员,召开“跨时空时砂研究应对策略会议”。会议厅的主屏幕上,各时空团队代表神情专注,桌上都摆放着前次研讨会的记录文档——经过三天的梳理与思考,每个人都带着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来。

“针对时砂获取难题,我们首先要整合各时空的勘探资源,建立‘跨时空时砂勘探协作网络’。”江浅率先抛出核心策略,她身后的屏幕上显示出整合后的“地脉与时空异常区域地图”,上面标注着各时空已发现的时砂分布点及潜在勘探区域,“1913年的陈砚团队熟悉古代巫葬遗址与钟楼地脉,负责勘探巫葬相关的潜在时砂区域;1938年的陆峥团队掌握战场遗迹的时空裂缝分布,重点排查裂缝周边的时砂残留;1967年的苏蔓团队拥有先进的地脉探测设备,负责为各时空提供技术支持,比如共享地脉能量波动数据,帮助判断时砂可能的形成区域。”

陈砚立刻响应:“我们已整理出《雾灵镇古代巫葬遗址分布图》,标注了12处未深入勘探的遗址,下周就组织队员携带简易地脉探测仪(由青铜符牌改造)前往勘探。同时,我们会记录每处遗址的地脉能量参数,实时共享给其他团队,方便对比分析时砂形成的能量条件。”陆峥也补充道:“我们计划在战场遗迹周边5公里范围内,布置20个微型地脉监测站,持续捕捉时空能量波动异常,一旦发现符合时刻形成特征的波动,立刻派人现场勘查采集。”

针对时砂人工合成这一长远解决方案,苏蔓团队提出了具体的研究计划:“我们已搭建‘时空能量模拟实验室’,尝试通过调整灵核能量与逆频的配比,模拟时空能量剧烈波动的环境,观察是否能生成时砂特有的‘时空微粒’。目前已进行3次实验,虽然尚未成功生成时空微粒,但已记录到3种接近目标的微粒形态,下一步会优化能量波动的持续时间与强度参数,争取3个月内取得突破。”江浅点头表示支持:“现代团队会调配一台‘超高精度粒子分析仪’,通过时空传输技术(拆分传输后重组)送到1967年,帮助你们更精准地检测实验中生成的微粒形态,加快研究进度。”

在解决不同时空科研条件差异的问题上,“跨时空技术帮扶机制”很快落地。首先是设备升级:现代团队将“原子力显微镜”的核心技术图纸拆解为基础部件图纸,配合1913年、1938年的工业水平进行简化改造,比如将精密电子元件替换为机械传动结构,虽然精度会降低至现代设备的75%,但已能满足石砂微观结构观察的基础需求。“我们还会派2名技术人员前往1938年,帮助陆峥团队组装改造后的显微镜,并培训他们使用方法。”赵工程师介绍道。

对于1967年急需的“超导铌钛合金”,现代团队通过时空贸易渠道(与1967年的特殊物资部门合作),每月提供50公斤合金,同时共享合金冶炼技术的简化版本,帮助1967年逐步实现自主生产。“预计6个月后,我们的合金月产量能达到30公斤,基本满足增幅装置批量生产的需求。”苏蔓团队的材料工程师兴奋地说,“有了充足的合金,我们计划每月生产10台增幅装置,优先配备给时空异常频发的区域。”

在资源调配方面,团队建立了“跨时空资源共享平台”,实时更新各时空的物资需求与剩余资源。比如1913年的青铜符牌(可用于改造地脉探测仪)剩余较多,可支援给1938年;1967年的生物培养皿(用于石砂细胞实验)产量充足,可共享给现代团队用于医疗实验;现代团队的精密传感器,则可拆分后支援给其他时空,用于优化监测设备。“平台上线一周内,已完成3次跨时空资源调配,解决了1938年探测仪短缺和1967年合金不足的紧急需求。”小林负责平台维护,她展示着平台的数据统计,“下一步我们会加入资源预约功能,让各团队能提前规划需求,提高调配效率。”

面对时砂应用的未知风险,“时砂应用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成为重中之重。体系分为“风险预测-安全测试-应急预案”三个环节:首先,在每项新应用前,由各时空的科研、医疗、时空稳定专家组成“风险评估小组”,结合已有的时砂特性数据,预测可能存在的风险(如时空异常、生物副作用等),并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测试方案;其次,安全测试需经过“实验室模拟测试-小规模现场测试-长期跟踪监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需达到预设的安全标准才能进入下一阶段;最后,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如时空涟漪、细胞衰老加速),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紧急停止能量传输、使用逆频中和时刻能量等措施。

在医疗应用领域,风险评估体系已率先实施。针对石砂能量可能对内分泌系统产生的影响,评估小组制定了“长期跟踪计划”:所有接受时砂治疗的患者,需在治疗结束后每月进行一次体检,持续跟踪12个月,重点监测内分泌指标(如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水平)的变化。“目前已有15名患者进入跟踪阶段,前2个月的体检数据显示,内分泌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出现异常波动。”负责医疗风险评估的医生汇报说,“我们还在实验室中培养了人体内分泌细胞,持续暴露在低剂量时砂能量下,观察6个月,目前细胞功能未出现异常,为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在时空稳定应用中,应急预案也得到了验证。1913年的陈砚团队在一次棺阵与时砂的协同实验前,评估小组预测到“能量输入过快可能引发时空涟漪”的风险,提前在棺阵周围布置了3台“逆频应急发射器”。实验中,因操作失误导致时砂能量输入速度超出预设值,棺阵周围果然出现轻微时空涟漪,现场人员立刻启动应急发射器,逆频能量快速中和了多余的时砂能量,10秒内时空涟漪便平息,未造成任何损失。“这次应急处理的成功,证明我们的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是有效的。”陈砚心有余悸地说,“未来所有时空稳定实验,都会配备至少2套应急预案,确保万无一失。”

为了让策略和计划得到长期执行,团队还成立了“跨时空时砂研究督导小组”,由江浅担任组长,各时空团队派1名代表加入,每月召开一次督导会议,检查各项策略的执行进度,及时解决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一个月的督导会议显示,时砂勘探协作网络已发现2处新的潜在时砂区域(1913年1处,1938年1处),技术帮扶机制已完成1938年显微镜的组装培训,风险评估体系已应用于5项新的时砂应用实验,整体进展符合预期。”江浅在督导会议上总结道。

会议结束时,各时空团队代表的脸上都洋溢着信心。1913年的陈砚团队已准备好下周的巫葬遗址勘探;1938年的陆峥团队正在调试新布置的地脉监测站;1967年的苏蔓团队则在为第四次时砂人工合成实验做准备;现代团队的医疗小组,正筛选新一批接受时砂治疗的患者。

江浅看着屏幕上各团队忙碌的身影,再低头看向手中的时砂样本容器——淡蓝色的微光依旧柔和,却仿佛比之前更加明亮。她知道,虽然时砂研究的挑战仍在,但只要各时空团队按照既定策略稳步推进,就一定能逐步攻克难关,让时砂这一神秘力量,在安全、可控的道路上,为守护时空稳定、推动人类健康与科技发展,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