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荣归飞鸟市,秒杀海王骷髅,南海帝王之战(1/2)
时隔四年,故地重游,一切却已是物是人非。
迎着初升的朝阳,沐浴着旭日的光芒,
陈望牵引着座下的战马,轻轻踢动马腹,抬起了头,向着前方高大巍峨的永定门缓缓行进而去。
身后,数以万计的靖南军军卒皆是昂首挺胸,肩扛着铳枪,齐步而进。
城门的甬道两侧早已经站满了全副武装的靖南军甲兵。
在抵达北京城的当天,陈望便命令周遇懋、左光先两人领兵进入北京城内,接管了整座城池的城防。
直属的近卫两营步兵,也已经在赵怀良的带领之下,进入了紫禁城中,接管了紫禁城四门以及紫禁城内各处宫殿的防务。
如今,整个北京城,已经完全处于靖南军的控制之下。
入城的兵马足有五万兵马,而在南郊、东郊两面,还有着十二万靖南军在侧虎视眈眈。
宽阔的京杭运河之上,千帆招展,一万五千名水师的官兵已经控制着了各地的码头和渡口,隔绝了一切的隐患和威胁。
陈望驱马缓辔而入,清脆而有力的马蹄声顿时在密闭的甬道内激荡起回响,与旌旗猎猎之声、盔甲轻微碰撞之声、战马粗重的喘息声交织在一起,都被这狭长的空间放大了数倍。
一沉闷脚步声与清脆的马蹄声,一时之间,压倒了一切杂音,成为了这片狭窄天地的主调,
明北京城的城墙,外城城墙周长有二十八里。
呈东西宽、南北窄的扁长形。
辟七门,四角建角楼四座。
城墙内为夯土,外包砖石。
外城城墙外层包砖厚达一米左右,足以长时间的抵御重型攻城炮的轰击。
永定门是北京外城南垣的正门,也是北京城中轴线的南起点。
永定门自是修建得气势磅礴。
其城楼为两层重檐歇山顶三滴水楼阁式建筑,覆以灰简瓦绿剪边,饰以绿色琉璃脊兽,两层屋檐下设有规整的五踩斗拱,整体显得既庄严雄伟,又不失华丽气象。
俨然上国天朝,无愧神都帝京。
只可惜随着明帝国的日暮西山,永定门在崇祯年间多次饱受战火的摧残,早已经不复当年的恢弘。
许多地方甚至有残破的城砖都没有修复,很多地方还存有箭孔炮痕。
耀目的金光破开了层层的云雾向着四方辐射而去,红日缓缓的自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踏出永定门的甬道,阳光洒落而下,眼前的景象让陈望的神情微微有些恍惚。
崇祯十二年,戊寅之变随着青山关的大战而落下了帷幕。
他奉天子诏命,随同孙传庭入京献俘。
永定门的大门打开之时。
街道两侧是振臂欢呼的百姓,山呼海啸般的声浪淹没了天地间其他一切的声响。
但是现如今,长街空荡,断壁残垣之间,荒芜可怜,了无生气。
昔日繁华的街市化作断壁残垣,枯草在瓦砾间摇曳。
再没有那势若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也不见昔日那些振臂高呼夹道相迎的百姓。
只剩下了风穿过残破窗棂的呜咽,如泣如诉。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陈望骑乘在战马之上,神色阴沉的看着前方。
昔日他们入京的队伍从永定门一路北行,经由正阳门一路入城,带起一路的欢呼,整个京师为之沸腾。
而今,四下一片寂寥,到处残垣断壁,很多建筑都已经被大火烧毁。
清军在黄台吉的带领之下攻陷了京师。
崇祯自缢殉国,宫人四散而逃。
虽然有许多的大臣同样在城破之时殉国而死。
但贪生怕死者亦不在少数,这些人主动打开府门,跪伏在街旁,迎请清军接管京城。
黄台吉果然应允,甚至下旨,三品以下官员投降即录用,回籍自便,藏匿城内者则斩。
清军入城之后,黄台吉为笼络民心,约束兵丁不得劫掠,收刀按箭。
在黄台吉的严令之下,清军入城起初确实也秋毫无犯。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越发的不利,为了筹集军资粮饷,在黄台吉的授意之下。
清军开始对于城中的富户官宦下手,罗织罪名抄家夺产。
不过此举尚未波及外城普通百姓。
真正使得里外两城都遭遇横祸的。
是济宁战败的消息传入京师之后,军纪便开始松动。
起初他们尚存一丝节制,只是拿取一些珍贵的金银细软、古玩字画,将这些财物打包捆扎,预备在撤离时带走。
待到阿济格和多尔衮两人历经奔波,率领残部会师并抵达京师时,局势便彻底的陷入了失控。
多尔衮和阿济格两人逃亡多日,见麾下军兵惶恐不已,士气难振,于是直接放开军营,允许士兵在城中随意烧杀抢掠以恢复士气。
一众遭遇战败的清军,早已经被压抑失去了理智,在得到了赦令之后,人性丑恶彻底暴露无疑。
他们在京师城内城外肆意妄为,破门而入,奸淫掳掠,见物就抢,遇人便杀,
同时,多尔衮和阿济格又派遣心腹兵马,在城内城外各处交通要道、城门附近以及重要建筑周围,堆积柴薪,泼洒火油,铺设引火之物。
在经历了半日疯狂而血腥的屠戮劫掠之后,阿济格和多尔衮两人才领兵离开了北京城,在离开之前,命人引燃各处的引火物。
多尔衮和阿济格之所以派遣士兵焚城,最大的原因还是想要延缓靖南军的追击。
京师燃起大火,陈望领兵赶至,必然要先全力救火,并安抚城中惊惶失措的幸存百姓,稳定混乱的秩序。
不过他们的算盘最终还是落空了。
突然燃起的大火确实在短时间内烧毁了大量的房屋建筑。
但是当京师的百姓们发现了清军已经仓皇而逃之时,残存的百姓们自发开始了救火。
而京师靖南军情报司的人也在这个时刻站了出来,各处隐蔽的情报处都启动,这些一直以来潜藏在京师之中,长期以来如同暗夜中的眼睛和耳朵一般,为南国传递消息的坐探耳目们成为了救火的核心。
他们凭借对城市格局的熟悉和一定的组织能力,高声呼喊,指引方向,协调着混乱的救火人群,更有效的组织起阻截火势的力量。
同时还有不少原先的衙役吏员也走上了街头,一些躲藏在隐秘角落、侥幸躲过清军清洗的原先厂卫,也同样挺身而出,投入到救火的行动中。
由于清军是仓皇逃离,许多地方的纵火布置其实十分仓促,留下的引火物并不充分,火源也未能彻底连成一片。
因此,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救火行动还算及时有效,火势并未如清军所愿那般完全失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