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郭墓余韵(1/2)
将最后一件绢画塞进防水布包时,王勇的手指还在发颤。那幅《出行图》的绢面虽有些发脆,可车马的鬃毛、人物的衣纹都清晰得像昨天刚画成,尤其是马镫上的鎏金纹路,在火把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时哥,就这画,能换多少?”他蹲在洞口边,借着夕阳把画又展开一角,生怕折坏了。
艾时正用黏土封堵刚才炸开的洞口,闻言头也不抬:“去年嘉德拍过幅类似的,唐代的《五王醉归图》,你知道卖了多少?”
王勇眨巴着眼:“五十万?”
“再加俩零。”阿冰帮着递黏土,声音里带着笑意,“还不算佣金。这画比那幅保存得好,要是遇着懂行的,价格能再往上飘。”
王勇手里的画差点滑到地上,咽了口唾沫:“乖乖,早知道这玩意儿这么值钱,当初在洛阳就不该把那些壁画砖当废品扔了。”
“那不一样。”艾时拍实最后一块黏土,又在上面铺了层枯枝败叶,“壁画砖是明器,这绢画是传世品,讲究个‘全’字。你看这题跋,虽然模糊了,可看得出是当时的名家手笔——这才是硬通货。”
张老二背着装满陶罐残片的背包走过来,镜片上沾着黄土:“时哥,耳室里的谷物取样了,看碳化程度,确实是唐代的粟米。还有这些陶片,上面的青釉带冰裂纹,应该是耀州窑的东西,虽然碎了,拼起来能看出是‘凤首壶’。”
“碎了就别带了,占地方。”艾时拍了拍身上的土,“重点是那枚郭氏玉印,质地是和田籽料,雕工是‘游丝毛雕’,这种技法到宋代就失传了,比金壶值钱。”
四人顺着来时的山路往下走,夕阳把黄土坡染成金红色,远处的赵家塬飘起炊烟。王勇突然想起什么,扯了扯艾时的袖子:“时哥,刚才在墓里,你咋知道棺底有暗格?就凭那‘河图’?”
“不全是。”艾时摸出罗盘,指针在暮色里微微发亮,“你记不记得主墓室的朝向?坐北朝南,正好对着外面那道山梁的‘龙脊’。按寻龙的法子,‘龙脊对棺中,必定有藏锋’,这种格局十有八九有暗格。再加上棺底的河图,‘一六共宗’指的是水数,正北坎位属水,敲那儿准没错。”
张老二推了推眼镜:“我算明白为啥你总说‘三年寻龙,十年点穴’了。这不仅得看山形水势,还得懂这些老讲究,差一点都可能走空。”
“讲究就是经验。”艾时把罗盘揣回怀里,“古人埋东西,总想着既安全又能让后人‘认门’,这些暗号就是给懂行的人留的。上次在徐州,有伙人挖了个宋墓,把‘镇墓兽’当普通石头扔了,结果暗格里的金饼全没找着,后来让收废品的捡了漏——这就是不懂讲究的亏。”
回到村尾的土坯房,四人把东西分门别类:玉印和绢画单独用软布裹好,放进特制的木盒;金壶和玉带装在背包里,外面套了层旧麻袋;零碎的玉佩和银饰则塞进阿冰的布包。王勇蹲在炕边,借着煤油灯的光反复掂量金壶,嘴角乐得合不拢。
“别光顾着乐,”艾时递给他块干粮,“明天一早得走,赵家塬不能待太久。今天在山上打洞时,我瞅见村西头那老头一直在瞅咱们,怕是起了疑心。”
“起疑心咋了?”王勇啃着干粮含糊道,“咱手续齐全,他能看出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