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不记得欠下许多情债 > 第14章 我见犹怜

第14章 我见犹怜(1/2)

目录

宁时半扶半抱着卫霖,步履略显蹒跚地迈进院门。

候在廊下的丫鬟见状,急忙上前欲要搭手,宁时却微微摇头,以眼神无声制止。

丫鬟会意,躬身悄步退下,于是暗影中几个原本要上前伺候的身影也悄然隐去。

庭院深深,月色如水银般泻在青石铺就的路径上。

她们穿过一个小小的演武场,场边兵器架上的长枪在月光下泛着冷冽的幽光,一角还散落着几个未及收拾的石锁,无声诉说着主人平日勤练不辍的习惯。

待到步入正堂,一股混合着松墨、皮革和淡淡硝石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

堂内陈设极为简朴,却处处透着严谨的秩序:一张宽大的柏木公案居于正中,上面整齐摞着几本文书舆图,一方歙砚,笔架上悬着几支大小不一的狼毫——尽管主人可能并不怎么通文墨;一张榆木圈椅静静置于案后;靠墙设着一张硬榻,想必是平日小憩之用——尽管主人基本不着家。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四面墙壁:一幅巨大的《九边舆图》几乎占据整面东墙,山川险隘、卫所屯堡标注得密密麻麻;西墙上则交错挂着两套保养得极好的弓矢,牛角弓胎泛着温润的光泽,雕翎箭整齐地插在箭囊中。

墙角立着一具乌木兵器架,上面不仅横着一柄制式军刀,还斜倚着一杆长柄陌刀,刀锋在昏暗的烛光下流转着森然寒气。

一切都收拾得一尘不染,井然有序,无处不彰显着主人行伍出身特有的利落与实用,虽无金玉点缀,却自有一股不容轻视的威严气度,绝无半分寒酸之感。

撩开一道深色的布帘,便进入里间卧房。

陈设同样简约至极,几乎看不出多少闺阁气息,陈设和寻常军旅出身的千户并无二致。

一张极其宽大的军榻占据了房间的主要位置,榻板厚实,显得格外沉稳坚固,上面铺着干净的靛蓝色葛布褥子,叠放着一床同色系的薄被,枕则是荞麦壳填充的硬枕。

宁时并无心细细品鉴卫无恙的住所的装潢风格,只是小心地将她扶到榻边坐下,看她疼得蜷缩起来,冷汗浸湿了鬓角。

平日里校场上那副冷厉逼人、号令百人的千户威风荡然无存,此刻只剩下一副惹人怜惜的、脆弱不堪的寻常少女形貌。

“疼得厉害?”宁时语气不由放得极温柔,转身倒了杯温水递到她嘴边。

卫霖就着她的手喝了两口,轻轻点了点头,嘴唇都有些发白,似乎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

宁时叹了口气,帮她脱去靴子外袍,将人塞进被子里。

“我去给你弄个汤婆子?”

汤婆子是一种保温器具,简而言之:热水袋。

“不......不用麻烦,”卫霖拉住她衣袖,声音细若蚊蚋,“忍一会儿就好......往常也这样......挨过了就好了。”

宁时看着她紧蹙的眉头,心下怜意更盛。

这般硬捱着怎么行?

现代倒是有布洛芬缓释胶囊,到了古代,何处去寻呢?

但是倒也不是没有别的古法治疗——

她轻轻拍了拍卫霖的手背,温声道:“你且躺着,莫要硬撑,我去去就回。”

说罢,她起身快步走到门外,方才那位候在廊下的丫鬟果然还在不远处静立待命。

“参军。”丫鬟见她出来,忙上前一步。

宁时直接问道:“府中厨房在何处?眼下可还方便生火?库房里可备有红枣、老姜、红糖?若有桂圆、薏米、枸杞之类的也一并告诉我。”

丫鬟略一思索,便流利地回话:“回姑娘的话,厨房就在后院东厢,灶火一直是备着的,随时可用。您说的这些食材,库房里都常备着。红枣是灵宝产的,肉厚香甜;老姜和红糖都是新采买不久的;桂圆干和枸杞也都有,前几日才补的货。薏米......奴婢记得似乎也有一些,是备着平日熬粥用的。”

宁时闻言心下稍安,这千户府的用度倒是齐全。

“很好,你随我去厨房。”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再寻些蜂蜜来,若有桂花蜜更好。”

“是,姑娘请随奴婢来。”

丫鬟提着灯笼在前引路,脚步轻快地带着宁时穿过回廊。

厨房宽敞整洁,灶台擦得发亮,各种厨具悬挂得整齐有序。

丫鬟熟门熟路地点亮几盏油灯,又引宁时到储藏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