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速断源头(2/2)
“这不是救济,是她们用十年劳力挣来的分红。”陈皓的语气铿锵有力,“从今往后,谁织布,谁拿钱,不再经中间人盘剥!”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已经登记了所有织娘的姓名和工龄,按照工龄的长短,分配布券的数量。”
说着,他拿出了一张名单,开始当众宣读首批兑现名单。
名单很长,足足有几十页。
每念到一个名字,人群中就会爆发出一阵欢呼。
念到最后,陈皓的声音顿了一下。
“朱七姑……幼女,五岁,代母领薪。”
听到这个名字,所有人都沉默了。
一个五岁的孩子,竟然也能领到布券?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陈皓看着众人疑惑的表情,解释道:“朱七姑为了抗议张大户的盘剥,不惜断指明志,她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她的女儿虽然年幼,但是也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众老人默然良久,终有一人拄拐起身,声音颤抖地说道:“这世道……总算有点人味了。”
与此同时,张大户的府邸内,一片狼藉。
“废物!都是废物!”张大户气急败坏地将书房里的东西砸了个稀巴烂,“一群贱民,竟然敢造反!真是反了天了!”
管家战战兢兢地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
“立刻给我封锁南岭通往外界的所有山路!”张大户怒吼道,“一只苍蝇也不许飞出去!还有,给我悬赏捉拿那个煽动毁机的妖妇!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是是是,小的这就去办。”管家连滚带爬地跑了出去。
夜幕降临,南岭村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之中。
赵九渊佝偻着身子,行走在山脊之上。
他已经退隐多年,但是为了南岭村的父老乡亲,他不得不再次出山。
他在老松林中设立了一个简易的了望哨,用一面铜镜反射日光,向村里传递信号。
一晃为安,两晃为险,三晃为围。
到了晚上,他则点燃三堆野艾火,用烟雾的变化来传递信息。
烟直为顺,烟斜为追,烟断为人伏。
一次传信中,他不幸被巡夜司的弓手发现,一支利箭破空而来,直奔他的面门。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支弩箭从密林中射出,准确地击中了那支利箭。
赵九渊死里逃生,抬头望去,只见柳三针手持药弩,站在不远处的树梢上,冷冷地看着他。
柳三针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冷峻。
陈皓站在寒江边,江风吹拂着他的衣衫,发出猎猎的声响。
他看着渔户们将一盏盏纸灯笼放入江中,灯笼内,是写满了织娘们诉求的竹简。
每一盏灯笼的底部,都刻着一行小字:此光不灭,此声不息。
灯笼漂浮在江面上,如同点点星光,缓缓向下游飘去。
一夜之间,下游七镇,皆见江面浮火如星。
拾灯者读其文,闻其冤,自发组织“观灯会”,声援南岭织娘。
最远一处,竟达府城郊外,惊动了致仕返乡的前监察御史。
深夜,皓记酒馆二楼,灯火摇曳。
陈皓独自一人坐在窗边,整理着各地传回的响应文书……陈皓的指尖摩挲着来自各地的声援信,纸张粗糙,字迹潦草,却滚烫得像刚出炉的铁。
他仿佛能听到那些素不相识的声音,在黑暗里汇聚成一股洪流,推动着这摇摇欲坠的世道。
忽的,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静谧。
赵九渊湿漉漉地站在门口,头发黏在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他顾不上喘息,递给陈皓半块烧焦的布片,上面依稀可见“利济商号”的印记。
背面,残留着几个被火焰吞噬的炭字:“京线已动,速断源头。”
陈皓的眼神瞬间凝如寒冰。
京城来的线?
看来,这潭水比他想象的还要深。
他将布片在手中捏成一团,缓缓舒展开,又缓缓地放平,仿佛在掂量着背后的分量。
他走到窗边,从书架深处取出一坛尘封已久的“清浊辨”,那是他酿酒生涯中最得意,也是最特殊的一坛。
它从未开封,只静静地躺在那里,见证着他的野心与挣扎。
他小心翼翼地将酒坛置于窗台,月光穿透坛身,映出清澈的光影,仿佛一面明镜,照亮了这污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