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 > 第299章 百草堂之桂花子

第299章 百草堂之桂花子(2/2)

目录

众人凑过去细看,果然见那果实椭圆饱满,表皮有稀疏的白点,顶端还留着小小的花柱,和百草堂的桂花子一般无二。

\"走!\"林婉儿突然一拍桌子,\"咱们现在就去后山,让大家亲眼看看桂花子到底是不是药材!\"

一群人浩浩荡荡往后山去。正是初秋,山间的桂树缀满了青绿色的果实,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来,在果实上跳动着金斑。王雪爬到块大石头上,指着满树的果子喊:\"大家看清楚了!这就是桂花树,这些就是桂花子!去年秋天我和哥来摘的时候,满树都是,晒干了就是药!\"

她边说边摘下几枚,用衣角擦了擦递下去:\"摸摸看,是不是和百草堂的一样?表皮滑溜溜的,有白点点,破开里面有黄壳,仁儿油乎乎的——刘二狗拿的那些,是落在地上烂了的,当然看着像野果子!\"

村民们你传我看,果然和记忆里百草堂的药材对上了。有年纪大的突然说:\"我记起来了,小时候我爹得过这病,我娘就是摘了桂花子煮水给他喝好的,那会儿还叫它'桂子'呢!\"

正说着,张阳药师背着药箱慢悠悠走来,手里还拿着本线装书。\"你们在这儿热闹什么?\"他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翻开书页指着上面的图画,\"这桂花子啊,《本草纲目》里写得明明白白:'桂子,辛温,治疝气,疏肝气......'王宁用它治病,是正儿八经的古法。\"

人群里顿时响起一片恍然大悟的啧啧声。有人往济世堂的方向啐了口唾沫,有人已经开始盘算着去百草堂抓药。林婉儿看着满树青褐的果实,又看了看身旁被村民围住问东问西的王宁,忽然觉得这山间的桂香,比往日更清冽了些。

夕阳把众人的影子拉得老长,王雪蹦蹦跳跳地走在最前面,手里的桂花枝晃啊晃,枝上的果实像串小小的灯笼,在暮色里闪着光。

百草堂的门槛快被踏破时,钱多多的马车轱辘声从镇口传了过来。他穿件宝蓝色绸缎马褂,腰间挂着个翡翠算盘,车辕上捆着的药箱晃悠着,露出里面整整齐齐的当归和黄芪。

\"王老弟,我来送新药了!\"钱多多掀开车帘跳下来,圆脸上的肉随着动作颤了颤,刚要往里走,却被门口围着的村民堵了个正着。\"哟,这是咋了?赶集呢?\"

\"钱老板来得正好!\"李木匠从人群里挤出来,手里还攥着那包害人的川楝子,\"您给评评理,孙玉国拿这玩意儿当神药卖,差点把人害死!倒是王掌柜用桂花子救了命,还有人说那是野果子!\"

钱多多眨了眨眼,把翡翠算盘往怀里一揣,凑过去看那川楝子,突然\"嗤\"地笑出了声:\"孙玉国这老小子,真是越活越回去了。这川楝子性寒,治热疝还得配着其他药,给寒疝病人用,不是火上浇油吗?\"他转头看向王宁,拱手道,\"老弟,你用的啥药?\"

\"桂花子。\"王宁正给个老汉诊脉,闻言抬了抬下巴,示意柜台前的簸箕,\"去年从你那儿收的货,浙江产区的。\"

\"桂花子?\"钱多多眼睛一亮,几步冲到柜台前,抓起一把桂花子凑到鼻尖闻了闻,又捻起一枚对着光看,\"好东西啊!你看这色泽,这油性,绝对是道地药材!\"他突然一拍大腿,\"我记起来了,前年我老家表叔就得过这病,疼得直打滚,还是我给他寄了斤桂花子,配着当归煮水喝,没几天就好了!\"

这话一出,人群里顿时起了骚动。有人扯着钱多多的袖子追问细节,有人已经开始数落刘二狗造谣生事。刘二狗缩在人群后面,想偷偷溜走,被王雪一眼瞅见,叉着腰喊:\"刘二狗,你跑啥?刚才不是说桂花子是毒药吗?钱老板可是走南闯北的药材商,他还能骗咱们?”

刘二狗脸涨得通红,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钱多多看在眼里,突然想起什么,转身往马车上跑:“你们等着,我有证据!”

不多时,他抱着个蓝布封皮的账本回来,账本边角都磨得起了毛。“你们看!”他翻开账本,指着上面的字迹,“去年秋分那天,我从浙江临安收的这批桂花子,足足五百斤,当时王老弟全要了。临安那地方,山清水秀,土壤是微酸性的,最适合桂花树生长,结出的果子药效最好,这都是有讲究的!”

他指着账本上的墨迹给众人看:“这里还记着呢,采收那天刚下过小雨,果子表皮带着潮气,晾晒了整整七天,每天翻晒三次,确保干透又不损伤药性。王老弟当时还跟我说,要麸皮炒过再用,能中和燥性,这都是行家的做法!”

张阳药师凑过来看了看账本,又捻起枚桂花子放在嘴里嚼了嚼,点头道:“没错,这桂花子气味辛香,嚼着有油性,正是道地药材的模样。《本草备要》里说‘桂子生江浙者良’,临安产的确实是上品。”

“我就说王掌柜不会骗人!”李木匠第一个响应,从怀里掏出几枚铜钱拍在柜台上,“给我也抓一副药,我那口子还等着呢!”

村民们纷纷上前抓药,药铺里顿时热闹起来。王宁忙着称药,张娜在一旁煎药,药香混着水汽弥漫开来。王雪站在柜台前,给大家讲解桂花子的用法:“这药得用温水送服,不能吃生冷油腻,阴虚火旺的人可不能用,孕妇也得先闻问大夫......”

钱多多看着这景象,捋着下巴上的短须笑了。他凑到王宁身边,压低声音说:“孙玉国那老小子,就知道用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骗人,哪懂什么道地药材的讲究。这中药啊,讲究的就是个‘真’字,药材真,心思真,才能治病救人。”

王宁点点头,称药的手稳如磐石。窗外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落在那本摊开的账本上,墨迹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远处传来济世堂关门的声响,刘二狗灰溜溜地跑过街角,连头都没敢回。

王雪突然指着窗外笑了:“哥你看,钱老板马车上的桂花枝,结果了!”众人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车辕上捆着的桂花枝上,挂着几枚青褐色的小果子,在风里轻轻摇晃,像串小小的铃铛。

三日后清晨,百草堂的门刚打开,就见门槛上摆着个竹篮,里面盛着新蒸的米糕,上面还插着枝带着青果的桂花枝。李木匠媳妇红着眼圈站在门口,手里攥着个布包:“王掌柜,这是俺家男人让送来的,说多亏了您的药,他现在能下地干活了。这点心意,您可一定要收下。”

王宁刚把晒好的桂花子收进瓷罐,闻言笑着推回米糕:“治病救人是本分,嫂子快拿回去给娃吃。”他从柜台里取出一小包炒好的桂花子,“这是剩下的药,回去泡水喝,记得别放凉了。”

正说着,村民们陆续涌了过来,有的提着自家种的青菜,有的抱着刚摘的橘子,把个小小的药铺堆得满满当当。卖豆腐的张婶挤到前面,把一板嫩豆腐放在柜台上:“王掌柜,你开个义诊吧,让大伙都学学这桂花子的学问,省得再被孙玉国那样的人骗了。”

王宁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暖烘烘的。他转头对王雪说:“去把那几块黑板搬出来,再把去年收桂花子的图谱挂上。”王雪脆生生地应着,转身往后院跑,双丫髻上的琉璃珠叮当作响,辫梢还别着朵刚摘的桂花。

没过多久,百草堂门前就摆开了摊子。王宁站在黑板前,手里捏着枚桂花子,阳光照在他鬓角的白发上,泛着银光。“大家看,”他举起桂花子,“这东西看着普通,却是治寒疝的良药。它性温,能疏肝理气,就像给堵住的河道开了个口子,气顺了,病自然就好了。”

张娜在一旁煎药,铜壶里的桂花子汤咕嘟作响,棕褐色的药汁翻滚着,散出又暖又醇的香气。她不时往锅里添些姜丝,竹铲轻轻搅动,药香混着姜的辛辣,飘得满街都是。

“那咋知道自己能不能用呢?”有人高声问。

王雪立刻举起一本《本草图解》,指着上面的注解念:“阴虚火旺的人不能用,就是平时总觉得口干舌燥、手心发热的;孕妇也得问过大夫......”她越说越精神,辫子上的珠子随着动作跳得欢快,“还有啊,这桂花子得选表皮有白点、形状椭圆的,破开里面的仁儿要油乎乎的才好,那些发黑发瘪的可不能用!”

林婉儿背着药篓从后山回来,见这情形,笑着把刚采的新鲜桂花子分给孩子们:“摸摸看,这是刚从树上摘的,晒干了就和王掌柜药柜里的一样。记住它的模样,以后就不会认错了。”

孩子们举着青褐色的果实,七嘴八舌地跟着念:“疏肝理气,温胃散寒......”稚嫩的声音混着药香,飘得很远。

这时,钱多多赶着马车过来,车辕上插着面小旗,上面写着“道地药材”四个大字。“王老弟,我给你送新收的桂花子来了!”他跳下车,指挥伙计搬下几袋药材,“今年临安的收成好,我特意挑了最饱满的,你看这成色!”

袋子解开,满街都飘起桂花子的辛香。村民们凑过去看,果然见里面的果实个个椭圆饱满,棕褐色的表皮上撒着白点,和王宁说的一模一样。

“孙玉国呢?”有人突然问。

张阳药师捋着胡须笑了:“昨儿就卷铺盖走了,济世堂的牌子都摘了。他啊,是不懂‘药材无贵贱,对症则灵’的道理。”

王宁没接话,只是拿起几粒新收的桂花子,放进药碾子里。竹碾子转动起来,发出沙沙的轻响,金黄的药粉从碾槽里漏出来,混着阳光落在地上,像撒了把碎金。

夕阳西下时,义诊才散。村民们抱着药材三三两两地往家走,嘴里还念叨着桂花子的用法。林婉儿收拾好药篓,准备继续赶路,临走前在百草堂的墙上题了行字:“桂子虽微,疏肝散寒;医者仁心,贵在对症。”

王宁送她到镇口,只见满山的桂花树在暮色里摇曳,青褐色的果实像无数双眼睛,静静望着人间。“这桂花子,明年还会结果。”王宁说。

“医者的仁心,也该像这桂花树一样,年年常青。”林婉儿笑了笑,转身走进夕阳里,药篓上的铜铃叮当作响,和远处村民哼唱的歌谣混在一起,温柔得像桂花的香气。

夜风拂过百草堂,柜台上的桂花子还在散发着淡淡的辛香。王雪在清点药材,张娜在擦拭药碾子,王宁坐在灯下,翻开新的账本,在第一页写下:“桂子,性温,归肝胃经,疏肝理气,温胃止痛......”笔尖划过纸面,留下淡淡的墨痕,像极了桂花子表皮上的白点,平凡,却带着能暖透人心的力量。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