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蒙古一旦南下,威胁比金国还大(1/2)
初冬的临安城,烟雨迷蒙。雨中夹杂着细雪,纷纷扬扬地洒落在青石板路上,又被马蹄踏碎,融入湿润的泥土中。
韩牧勒住缰绳,停在辛府门前。黑马喷着白气,不安地踏着步子,仿佛感知到主人心中的波澜。他抬头望着府门上方那块辛弃疾亲题的“稼轩府”匾额,金漆在阴霾天色中依旧熠熠生辉。
就在他准备叩门之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韩牧回头,只见一骑快马冲破雨幕,马背上那人青衫已被雨水浸透,却依然身姿挺拔。
“杨老?”韩牧认出马上之人,不禁出声。
杨万里闻声勒马,雨水顺着他清瘦的面颊滑落。他抹了把脸,看清是韩牧后,眼中闪过惊喜:“哈哈哈,韩小友,你怎的也在此?”
“我不日将离开临安,特地来向辛老辞行。”韩牧简略答道,目光扫过杨万里满是泥点的衣袍,“杨老冒着雨雪前来,想必有要事?”
杨万里翻身下马,苦笑道:“韩小友有所不知,正是为北伐大军粮草之事。昨日朝会上,几位大臣因此而起了争执,北伐粮草拨付又被拖延。我特来与幼安老弟商议对策。”
二人相视一笑,皆明白对方来意。守门老仆早已认得这两位常客,不多通报便引他们入内。
穿过前院,尚未进入正堂,便听得后院传来破空之声。韩牧与杨万里交换了一个眼神,默契地转向后院。
院中,辛弃疾正在练剑。他虽年过花甲,鬓角斑白,但身形依然挺拔如松。手中长剑如游龙,时而疾如闪电,时而缓如流水。最令人惊异的是,随着他的剑招流转,周身似乎笼罩着一层若有若无的气场,雨水在距他三尺之处便悄然滑落,竟不能沾湿他的衣袍。
韩牧瞳孔微缩,神识扫向辛弃疾而去,看来他修习《九阴真经》已有小成,韩牧看出辛弃疾的内功修为已臻化境,隐隐有突破绝顶高手界限的迹象。想必这些时日,辛弃疾在《九阴真经》的修炼上又有精进。
辛弃疾一套剑法练毕,收势凝立,这才注意到站在廊下的二人。他脸上顿时绽开笑容,将剑递给身旁侍立的书童,大步走来。
“哈哈哈哈,今日是什么风,把二位同时吹来了?”辛弃疾声音洪亮,全然不似年逾六旬的老人。他引二人走向正堂,吩咐下人备茶。
大堂内,炭火驱散了冬雨中的寒意。三人分宾主落座,茶水氤氲的热气袅袅上升。
韩牧捧起茶盏,沉吟片刻道:“辛老,杨老,我今日前来,是来辞行的。”
辛弃疾正要举杯的手顿在半空,眉头微皱:“哦,韩小友这是打算要离开临安?”
“是的,如今临安之事已了,叛乱已平,贫道也是时候回重阳宫了。”韩牧点头,“只是临走之前,有些事还需与二位交代一下。”
辛弃疾放下茶盏,正色道:“韩小友此次平定临安叛乱,功在社稷。若是朝廷上有什么不放心的,尽管开口。你我既是知己好友,又是北伐同盟,只要我能做到的,定当尽力。”
杨万里也道:“正是。韩小友有何顾虑,但说无妨。”
韩牧环视二人,缓缓道:“如今朝中,韩侂胄大权独揽。此人虽野心勃勃,但确是坚定的主战派。只要他全力支持北伐,不具体插手军事指挥,朝中还需以他为首。我相信二位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应对朝中局势。”
他停顿片刻,声音压低:“我唯一担忧的,是宫中的太后韩飞蕊。她在朝中虽然依托韩家而稳居中宫之位,如今又是太后之尊,但有些事,纵然是韩侂胄也未必会真心关心她这个侄孙女,辛老,不知掌管禁军的殿前司都指挥使,是否绝对可靠?”
辛弃疾捋了捋胡须,眼中闪过锐光:“韩小友放心。殿前司都指挥使董夫戈乃忠良之后,我曾与他深谈数次,此人忠心为国,绝无二心。太后那边,宫中大内有禁军保护,你可安然放心。”
韩牧闻言,心中稍安。他沉默片刻,似乎在斟酌什么,最终抬起头来,目光灼灼:“对了,还有一事,须告知二位。”
辛杨二人见他神色郑重,都不由得坐直了身子。
韩牧继续道:“三个月前,我在重阳宫召集武林大会,以全真教为首,联合了丐帮、少林、唐门、铁掌帮、桃花岛等各大门派,组建了抗金同盟。”
他顿了顿,见二人全神贯注,继续道:“如今同盟已有十万之众,皆是各派高手弟子。只待朝廷大军北伐,我们便可在中原策应,伏击金兵,为收复河山尽一份力。”
话音落下,大堂内一片寂静,只听得窗外雨声淅沥。
辛弃疾手中的茶盏轻轻落在案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他与杨万里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难以置信的震惊。
“十万之众...”辛弃疾喃喃道,突然拍案而起,眼中迸发出炽热的光芒,“好!好!好!韩小友真乃神人也!江湖门派素来各自为政,竟能被联合至此!有此力量相助,北伐成功指日可待!”
杨万里也激动得手指微颤:“江湖力量虽散落各地,但若凝聚一处,其势不可估量。金军骑兵在中原平原固然无敌,但若遇上武林高手突袭骚扰,必将首尾难顾!韩小友此举,功在千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