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 > 第611章 李弘着《瑶山玉彩》

第611章 李弘着《瑶山玉彩》(1/2)

目录

二月二十六日,庚戌日,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李治坐在龙椅上,心中却牵挂着牢狱中的囚犯们。他深知这些囚犯中或许有冤屈之人,而自己作为一国之君,有责任为他们主持公道。

于是,李治下旨恤囚,诏书中写道:“上天垂恩于万物,如今春和景明,朕念及牢狱中的囚犯,常感恻隐之心。虽然朕平日对刑狱之事颇为留心,但仍担心有被冤枉之人。现特令京师狱中应处死刑者,每日提二十人过堂复核。”

旨意下达后,大理寺与刑部立刻行动起来。大理寺负责梳理京师死囚名录,按照入狱时间进行排序,并每日提前备好相关卷宗,以备复核之用。刑部则积极安排官员协助复核工作,确保过堂时能够快速、准确地核对案情。

次日清晨,李治便亲自来到大理寺,准备临问囚犯。他端坐在堂上,神情严肃,目光如炬。每提审一人,李治都会先让狱吏宣读案情,然后倾听囚犯的辩解。遇到案情存疑之处,他当即下令让人重新核查证据,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冤屈。

有囚犯在大堂之上痛哭流涕,声泪俱下地哭诉:

“小人实在是冤枉啊!只因与邻里发生了一些小摩擦,一时冲动之下失手伤了人,绝非蓄意谋杀啊!”李治听闻此言,心中一动,当即下令让刑部去调取与此案相关的卷宗。

经过一番仔细查阅,刑部官员发现证人的证词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矛盾之处。李治见状,当机立断,下令暂缓对该囚犯的定罪,并重新展开调查,以确保案件的真相能够水落石出。

然而,并非所有的囚犯都像这位一样喊冤。有些囚犯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供认不讳,但却在供词中提及家中尚有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无人照料。李治虽然没有免除这些囚犯的死罪,但他还是下令让地方官妥善安置这些囚犯的家人,以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

数日后,经过李治的亲自复核,数十名被证实确实存在冤情或者犯罪情节较轻的囚犯获得了赦免。而其余那些未被赦免的囚犯,则按照李治的旨意,交由皇太子李弘进行录问。

李弘接到这个任务后,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与大理寺进行对接,接过了那些尚未复核完毕的卷宗。他深知这些案件关系到众多人的生死和命运,因此在处理政务之余,每天都会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审案。

李弘效仿李治的方式,对每一个案件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核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对于那些量刑过重的囚犯,他会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调整刑罚;而对于那些仍然存在疑问的案件,他则会在卷宗上详细标注清楚,然后再呈递给李治,与他共同商议解决方案。

大理寺的官员们看到太子在审案时的严谨态度,不禁私下里对他赞不绝口:

“太子殿下真是心系百姓啊!他审案时不偏袒任何一方,完全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来判断,这样的公正无私,实在是难能可贵。而且,太子殿下如此尽心尽力,也算是替陛下分忧了。”

就在大家对太子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的时候,另一边,关于恤囚之事的推进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然而,二月末的时候,东宫又传来了一则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就是太子李弘竟然成功地编撰完成了一部名扬天下的巨着

这部书总共分为五百卷,其内容涵盖了历代经史子集的精华部分。

为了完成这部着作,太子李弘召集了东宫的众多学士,历经整整两年的时间,才终于将这些浩如烟海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并汇编成册。

《瑶山玉彩》的问世,无疑为那些热衷于学问研究的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仅是一部知识的宝库,更是太子李弘智慧和勤奋的结晶。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精心打磨,李弘终于完成了他的书稿。他迫不及待地将样书呈给了李治,希望能得到父亲的认可和赞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