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迁都洛阳(一)(2/2)
在朝堂上,李治郑重地提出了迁都的议题:
“长安地处关西,位置偏远,对于关东和河北地区的治理存在诸多不便。而洛阳位于天下的中心,交通便利,特别是漕运非常发达。所以,朕打算将首都迁往洛阳,各位爱卿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李治的话音刚落,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
御史们纷纷站出来表示反对,其中一位御史高声说道:
“长安是我们祖宗的基业,迁都恐怕会动摇国家的根本啊!”
这时,武媚娘在帘子后面轻声对李治说:
“圣人,您可以问问诸位大臣关于关东赈灾的事情。”
李治听了武媚娘的话,微微点头,表示明白:
“去年河南遭遇严重水灾,为了赈济灾民,朝廷紧急从长安调运赈灾粮草。
然而,由于路途遥远,这批粮草竟然耗时长达半月之久才最终抵达灾区。面对如此艰难的运输状况,有人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若以洛阳为都,三日便可运达,这两者相比,孰优孰劣呢?”
户部尚书郝运闻听此言,赶忙上前奏道:
“陛下,臣以为您所言极是。洛阳不仅仓储充足,而且水路交通十分便利,确实比长安更适宜作为都城啊。”
紧接着,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也纷纷附和,表示赞同迁都洛阳的提议。
他们认为,迁都不仅有利于兼顾关东地区的民生问题,还能更好地加强边防防御。
就在当日午时,唐高宗李治经过深思熟虑后,正式下达了一道圣旨:
“自今日起,大唐的首都将迁至洛阳,并将洛阳改称为神都,而长安则被定为西京。同时,命令相关部门立刻着手进行迁都事宜,六部衙署必须在三个月内完成搬迁工作。此外,宗室亲王府邸也将按照品级分配到洛阳的宅第。”
这道圣旨一下,洛阳宫的官吏们顿时忙碌起来。
吏部下派的官员迅速行动,开始详细登记各部门需要搬迁的文书和物资。
而工部的官员们则马不停蹄地开始修缮官署,以确保新的都城能够顺利运转。
午后,阳光正好,李治与武媚娘一同登上了洛阳宫的则天门。
站在城楼上,他们俯瞰着城中的繁华景象,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
武媚娘指着城中的街道和建筑:
“圣人,此次迁都洛阳,实乃英明之举。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漕运通江淮,可保中枢无缺粮之忧;北望河北,能快速调度兵马,如此一来,国家便可长治久安。”
李治听后,微笑着点头,表示赞同:
“朕亦有此意。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实乃建都之良地。”
接着,李治下令传旨下去,迁都期间,洛阳城内商户免税半年,以鼓励商业发展;
工匠服役者给双倍工钱,以保障工程顺利进行;同时,严禁官员扰民,确保百姓生活不受影响。
三日后,迁都的细则文书正式发往各州。
文书中详细规定了各项事宜,其中包括:
长安的太庙将予以保留,四时祭祀依旧进行;
洛阳新建的太庙则需供奉历代先帝神位,以彰显皇家威严;
官员家属随迁者,由官府统一安排临时住所,以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
科举考试自明年起将在洛阳举行,以方便各地学子前来应试。
河南府接到文书后,不敢怠慢,立刻组织人手清理闲置官宅,为即将迁来的官员们做好准备。
一时间,洛阳城内热闹非凡,人们都在为迁都之事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