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 隋朝25(杨坚)(1/2)
“开皇十五年,首次死刑复奏出现了。”
“杨坚规定,但凡是要判处犯人死刑的案件,都要向他奏请,让他知道,而且是必须经过三次奏请,三次复审,这三次复审的结果一样,才能判处犯人死刑。”
“除了死刑复奏之外,隋文帝杨坚还下旨,各个州县一律没有判处死罪的权力,一旦在审案的过程中,发现这人可能要被判处死刑,那就要立刻上报中央,由中央接手案子。”
“《开皇律》内容详实,刑罚有度,是一本非常完善成熟的封建律法,唐朝建立后,基本上沿用了《开皇律》,后世朝代的律法,也基本上都是参考《开皇律》或者唐律制定的。”
{科举制!}
{科举制终于出来了!}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虽然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各种弊端,但不可否认,分科取士的办法,确实更能发挥个人的特长!}
{后来直接考察四书五经,策论之类的,反而让读书人可是按着这些书死读,有些人可能在别的方面有天分,但是就这么白白的给耽误了!}
{其实就算是科举制度,也不过是给了一些寒门子弟晋升的希望罢了,真要说起来,还是那些世家大族家中的教育资源要更加优秀,教养出来的孩子也确实更加博学多才!}
{世家大族的孩子也未必就比得上寒门子弟吧?}
{这确实,天分这个东西,出现在谁身上都不好说,但是世家大族的孩子有更多的培养资源和试错机会,这总不是错的吧?}
{我觉得后世的科举改革,可能就是更加适应寒门子弟的,你想想,世家大族中,要什么样的人才没有啊,就算是分科考试,他们也可以找到相应的师傅来教导自己,但是寒门子弟真的只能拼天赋!}
{是的,四书五经比较普遍,也比较好找到,若是换了那些很是偏门的科目,寒门子弟可能连听都没听说过!}
{科举制全靠四书五经之后,虽然确实耽搁了一部分有其他天赋的人,但是这些人也可以考上进士之后,有了钱财再去学自己感兴趣有天赋的东西!}
{别往这些统治者的脸上贴金了,不就是因为他们想要用儒学来治理国家吗?所以四书五经才成为了科举的主要科目!}
{我记得考四书五经是从元代开始的。}
{元代的时候,是少数民族统治,他们想要中央集权,简化科举的步骤,仅此而已!}
{分科考试对考生来说,是可以发挥出自己特长的考试,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说,各科的评卷标准无法量化,就会变得很麻烦!}
{宋朝是科举制度最为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分科考试,正是因为如此,宋朝才会出这么多的文人诗人,但是会作诗作词可不一定就会治理政务,还不如读四书五经呢!}
{考试的内容被固化了,就有利于统治者统一思想,固定标准答案!}
{原来隋文帝杨坚还整改了隋朝的律法啊!}
{不整改,难道要使用北周的律法吗?这可是被宇文赟改的面目全非,非常残酷的律法!}
{死刑三奏!怪不得人们都说杨坚是个明君呢,而且隋朝也没什么人会谋反,这样爱惜百姓的君王,百姓们应该舍不得谋反吧?}
{这一下子改了好多律法,官员们又要苦逼的背律令了!}
{楼上你怎么这么幸灾乐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