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被人欺负的可怜炮灰六十二(2/2)
参观完记忆馆,孩子们又来到小书屋。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书,坐在椅子上认真阅读,读完后还积极地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有个小男孩分享了《昆虫记》的读后感,说自己以后想当一名昆虫学家,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林溪听了特别欣慰,鼓励他要坚持自己的梦想。
研学活动结束后,小学的老师对林溪说:“这次活动太有意义了,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过去的生活,还爱上了阅读,以后我们会经常组织学生来这里。”林溪笑着说:“欢迎你们常来,我们随时都等着大家。”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又到了春节。记忆馆和小书屋联合举办了“新春民俗”活动,邀请大家一起写春联、剪窗花、包汤圆。镇里的老艺人还来教孩子们捏面人,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不一会儿就捏出了小兔子、小老虎等可爱的面人。
活动当天,周教授和老校友们也来了。周教授看着热闹的场景,对林溪说:“林溪,你把记忆馆和小书屋经营得越来越好,真是太了不起了。这里已经成了大家心里最温暖的地方。”林溪笑着说:“这都是大家的功劳,没有大家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记忆馆和小书屋。”
春节过后,天气渐渐变暖,山里的花开始绽放。林溪想着,该给小书屋的“自然角”添些新东西了。她从网上买了一些花苗,和孩子们一起种在院子里。孩子们每天都去浇水、施肥,看着花苗一点点长大,心里充满了期待。
有一天,陈爷爷来到记忆馆,手里拿着一个旧相册。他翻开相册,里面是他和老伴年轻时的照片,还有一些街坊们穿着他老伴做的衣服的合影。“这些照片我一直珍藏着,现在把它们带来,放在记忆馆里,让大家也看看过去的日子。”陈爷爷说。林溪接过相册,小心翼翼地把照片整理好,放在展柜里。游客们看到这些照片,都忍不住驻足观看,感叹时光的流逝。
随着记忆馆和小书屋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藏在山里的“精神地标”。有记者来采访林溪,问她为什么选择留在山里,放弃城市里的工作机会。林溪说:“在这里,我能感受到最纯粹的温暖和快乐,能看到孩子们的笑脸,能听到老人们的故事。这些都是城市里没有的。我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我会一直在这里,守护着这份温暖。”
记者的报道发表后,更多的人关注到了记忆馆和小书屋。有企业联系林溪,想给小书屋捐赠书籍和物资;有志愿者报名想来这里帮忙;还有人专门从外地赶来,参观记忆馆,感受这里的温暖。
林溪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记忆馆和小书屋的故事还会继续,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留下自己的故事,带走这里的温暖。而她,会一直在这里,守护着这份温暖,守护着孩子们的梦想,守护着这段属于大家的美好时光。就像山间的小溪,默默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也滋养着每个人的心灵。
春日的阳光格外温柔,小书屋“自然角”的花苗已抽出新叶,牵牛花顺着竹架蜿蜒攀爬,向日葵的花盘也悄悄转向了太阳。林溪正带着孩子们给花浇水,远远就看见一辆印着“爱心捐赠”的货车停在门口,下来两个穿着蓝色志愿者服的年轻人,手里捧着一摞摞包装精美的书籍。
“是林溪老师吗?我们是市图书馆的,听说这里的孩子特别爱读书,特意送些新书过来。”领头的年轻人笑着递过书单,上面列着《DK儿童百科全书》《中国国家地理少儿版》等两百多本读物。林溪连忙招呼石头帮忙搬书,孩子们围在旁边,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新书,毛豆忍不住伸手摸了摸书封上的恐龙图案,小声问:“林老师,这些书我们都能看吗?”
“当然能,这是叔叔阿姨专门给你们送的。”林溪笑着点头,和志愿者一起把书分类摆进书架。市图书馆的志愿者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们愿意和小书屋建立长期合作,每季度都会送来新书,还会邀请小书屋的孩子去市图书馆参观。孩子们听了欢呼起来,丫丫拉着志愿者的手说:“谢谢叔叔,我以后一定要读很多很多书!”
送走志愿者,林溪看着满架的新书,心里满是感激。她想起刚来时,小书屋只有几十本旧书,如今却成了孩子们的“知识宝库”。正想着,手机突然响了,是县教育局打来的,说要推荐小书屋参评“县级最美乡村书屋”,让她准备些材料。挂了电话,石头凑过来说:“这可是大好事!咱们得好好准备,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小书屋。”
接下来的几天,林溪和志愿者们一起整理材料,拍了小书屋的照片,写了孩子们读书的故事,还收集了家长们的感谢信。材料交上去后没过多久,就传来了好消息——小书屋真的评上了“县级最美乡村书屋”。颁奖那天,林溪带着毛豆和丫丫去了县城,站在领奖台上,看着台下的掌声,林溪心里既激动又骄傲。丫丫悄悄对她说:“林老师,咱们的小书屋真厉害!”
从县城回来后,小书屋更热闹了。邻县的学校纷纷组织学生来参观,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特意来打卡。林溪想着,得给小书屋增加些新功能,才能更好地服务大家。她和石头商量后,在书屋角落开辟了一个“亲子阅读区”,摆上柔软的坐垫和小桌子,还准备了亲子绘本。每周末,林溪都会组织亲子阅读活动,家长和孩子坐在一起读书、分享故事,温馨的氛围感染着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