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刘海最近有点不对劲(1/2)
小李则扮成了附近的居民,手里拿着菜篮子,时不时和路过的邻居闲聊几句,可眼睛却总是留意着刘海居住的小区方向。他们手持望远镜或隐蔽的监控设备,那望远镜的镜片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像是警惕的眼睛。时刻关注着刘海的一举一动,每一次呼吸都随着刘海的行动而变得紧张。每一次刘海出门,他们都会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保持着合适的距离。老张跟在车流中,紧紧盯着前面刘海乘坐的车辆,手心微微出汗,生怕跟丢;小李则在人群中左躲右闪,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刘海的身影,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生怕被发现。
而负责收集社会关系信息的队员们,则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个单位、社区之间。他们走进一间间办公室,查阅着一份份档案,那些发黄的纸张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他们走访一位位群众,耐心地询问着每一个可能的线索。每收集到一条新的信息,都会第一时间汇总整理,然后反馈给郑建国。他们的脚步踏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他们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日子一天天过去,调查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郑建国每天都会仔细查看队员们反馈回来的信息。他坐在办公桌前,灯光昏黄,文件堆满了桌面。
他一页页地翻看着,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缓。虽然暂时还没有重大突破,但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找到那个关键的突破口。
他的内心就像一座屹立不倒的山峰,任凭风雨如何肆虐,都无法动摇他追求真相的信念。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夕阳的余晖如金色的纱幔,透过窗户洒在郑建国的办公桌上。桌面上,文件、笔、纸张杂乱地摆放着,仿佛在诉说着这段时间的忙碌。
他正埋头研究着最新收集到的刘海社会关系图表,眼神专注而深邃,试图从那密密麻麻的线条和名字中找到一丝线索。这时,办公桌上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那清脆的铃声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响亮。屏幕上显示是赵宇的来电。郑建国心中微微一动,像是在黑暗中捕捉到了一丝光亮,迅速接起电话。
电话那头,赵宇的声音有些急促,带着一丝紧张:“郑队,我觉得刘海最近有点不对劲。”
郑建国立刻坐直了身体,原本微微放松的神情瞬间变得严肃起来。他仿佛听到了战斗的号角,身体里的每一根神经都紧绷起来。
他握紧手机,仿佛握住了整个案件的关键,说道:“别着急,慢慢说,具体怎么回事?”
赵宇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说道:“这几天刘海多次打电话给我,旁敲侧击地探听警方调查的进展。
每次说话都小心翼翼的,声音压得很低,感觉他整个人特别紧张。
有一次他问我是不是警察又找我了解情况了,还问我有没有透露什么关于他的事情。”
郑建国语气沉稳而坚定,缓缓说道:“赵宇,别慌。现在我们要想办法让刘海放下戒心。
你和他接触时,要保持自然,就像平常聊天那样,适当向他传递‘调查已接近尾声、暂无新发现’的信息。记住,要演得像,别让他起疑心。
这不仅是为了稳住他,更是为了让他放松警惕,露出马脚。”
赵宇在电话那头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他能感觉到郑建国话语中的分量,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握紧拳头,仿佛在给自己加油打气,回答道:“郑队,我明白,一定办好。”挂了电话后,赵宇反复琢磨着郑建国交代的话。他坐在沙发上,眉头紧锁,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那些要传递的信息。心里默默排练着等下和刘海交流的场景,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都在脑海中反复斟酌。他知道,这不仅是在帮警方套取信息,更是一场和刘海之间的心理博弈,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他仿佛站在悬崖边上,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稍有偏差就会跌入万丈深渊。
没过几天,刘海又像往常一样,拨通了赵宇的电话。电话接通的瞬间,赵宇立刻调整好状态。
他深吸一口气,脸上挤出一个轻松的笑容,仿佛刘海就在眼前。
语气轻松地说道:“表弟啊,最近忙啥呢?”刘海在电话那头的声音有些小心翼翼,像是一只惊弓之鸟:“没啥,就随便问问,警察那边没再来找你吧?”赵宇哈哈一笑,故意满不在乎地说:“早不来啦,听说这调查都快收尾了,也没查出啥新东西,估计你那事儿和你没啥关系,你就别自己吓自己啦。”
刘海听了赵宇的话,心里先是一紧,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他的心跳陡然加快,脑海中迅速闪过各种念头:难道警方真的一无所获?这会不会是他们的计谋?
但随后,又隐隐生出一丝侥幸。他在电话里敷衍着赵宇,声音也渐渐放松了下来。挂了电话后,他独自坐在房间里,灯光昏黄,他靠在椅背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反复琢磨着赵宇的话,越想越觉得警方可能真的没查到什么。他的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心想,看来这段时间自己是太紧张了。想到这儿,他原本紧绷的神经逐渐放松下来,身体也不自觉地靠在了椅背上,像是一只卸下重担的骆驼。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建国的这一策略初步见效。监视刘海的警员向郑建国汇报,刘海之后的行动似乎略有放松。
郑建国站在监控屏幕前,双手抱在胸前,眼睛紧紧盯着画面中刘海的一举一动。他看到,刘海外出的次数明显增多了。
以前总是小心翼翼、行色匆匆的他,现在步伐都变得轻快了些。那轻快的脚步,仿佛是自信的体现,却不知早已落入警方的圈套。
这一天,阳光明媚,微风轻拂。刘海哼着小曲儿走出家门,那小曲儿欢快而轻松,像是在庆祝自己的“安全”。
他像往常一样在小区附近溜达,双手插在兜里,时不时和遇到的邻居打个招呼。脸上挂着轻松的笑容,和邻居聊天时,笑声爽朗。
而在不远处,一名扮成送快递小哥的警员正装作整理快递。他戴着鸭舌帽,帽檐压得很低,遮住了大半张脸。但那双眼睛却透过帽檐的缝隙,用余光密切关注着刘海的动向。
看到刘海如此放松的状态,警员心里暗自高兴,嘴角微微上扬,心想:看来郑队的策略奏效了,这只狐狸终于放松警惕了。
随着“欲擒故纵”策略见效,调查组趁机扩大了监控范围,原本只覆盖刘海家周边三公里的监控网,如今已延伸至他常去的菜市场、便利店,甚至邻省某市那片老旧居民区的外围街道。
“郑队,您看这儿。”负责技术监控的小李突然调出一段画面,声音压低却难掩兴奋。
屏幕里,刘海在一家隐蔽的烟酒行前停了下来,左右张望片刻后推门而入,十分钟后便提着一个黑色布袋出来,布袋口露出半截棕色信封的边缘。另一名警员迅速调出烟酒行的后台数据,“这家店注册法人是个空壳,实际经营者半年前更换过,新经营者的身份信息查不到关联记录。”
郑建国的眉头微微蹙起,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下巴。他想起前几日队员们收集到的刘海社会关系图——从小学同学到公司同事,每一个名字背后的轨迹都清晰可循,唯独没有任何与“权力圈”相关的交集。可刘海每次去邻省停留的两小时、那个深夜频繁通话的神秘号码、还有此刻这刻意避开监控的烟酒行之行,都像一根根细针,刺破了“刘海只是普通涉案人员”的表象。
“扩大监控半径,把烟酒行周边三个路口的民用监控都调过来,还有刘海近一个月的行车记录仪数据,哪怕是一句模糊的对话,都不能放过。”
郑建国的声音沉稳,眼神却愈发锐利。他转身走向会议桌,将一沓刚打印好的监控截图摊开,“你们看,刘海每次外出,看似随意,实则路线都经过精心规划——避开主干道的高清监控,专走背街小巷,就连买瓶水都要选没有监控的夫妻店。这种反侦察意识,绝不是一个普通中间人能具备的。”
负责外勤的老张凑近屏幕,指着刘海提布袋的动作,“您这么一说,我倒想起上次走访时,那片老旧居民区的大爷说过,见过和刘海碰面的人,穿着定制西装,手腕上戴的表至少要六位数。当时我以为是老人看错了,现在想来……”
“是背后有人教他,或者说,有人在给他撑腰。”郑建国接过话头,指尖重重落在“神秘号码活动区域——市委家属院附近”的标注上。
这个念头在他脑海里盘旋已久,此刻随着监控信息增多,愈发清晰:刘海频繁往返邻省,或许不是为了自己办事;他紧张警方调查,也不是怕自己暴露——他只是在替背后的人“盯梢”,一旦风吹草动,第一时间传递消息。
“那我们现在要不要行动?先把烟酒行控制起来,说不定能从经营者嘴里撬出点东西。”小李按捺不住,双手攥得发白。年轻警员们的眼神里都透着急切,连续多日的监控让他们早已憋足了劲,只想尽快撕开这层伪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