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毛领子的生产工艺(1/2)
这俩被人笑话的中年人,卖的是毛茸茸的膨纱领子,就是常说的毛领子。
这玩意对于不少北方人而言,也算是时代印记了。
这年月的衣服在设计之初,就比不上后世的各种款式。
有设计理念之类的原因,也有物资品类不多的缘故,当然,最重要的必然是成本问题。
北方冬季寒冷,衣服领子单薄的话,护不住脖子不说,还一个劲的顺着领子往里头灌风。
而所谓的毛领子,就是毛茸茸的一条,直接缝在衣领里面那一侧,保暖防风,手巧点的,还能提升美观。
这玩意眼下大部分人都是单独买的,买回家之后不管是自己缝在衣领上,还是找有缝纫机的裁缝帮忙,都比买那种直接带着毛领子的衣服划算的多。
张红旗去年冬天就见过,这玩意在京城那边的市场价大概能卖到两块到三块的样子。
全是摆摊的个体户在卖,价格也就没法统一。
不过,那俩中年男人拉来二三十个麻袋的毛领子,跑到广州,还是夏天,究竟是咋寻思的?
强仔和阿珍都乐呵呵的,类似的情况他们见多了,做买卖嘛,自然有赚有赔。
比这离谱更多的场面,他们也时常能见到。
赵铁柱都看乐了,广州的夏天,热就不说了,还潮湿闷热的厉害,他这几天真就感觉在受罪。
咋说呢,本身就忙活着进货的事,一刻不得闲,身上的衣服要不了半天,能变馊!
这玩意已经超出了赵铁柱的常识,天热出汗,干活也出汗,这在他看来很正常,可特么浑身上下馊哄哄的算个怎么回事呐!
说句不好听的,赵铁柱一天下来,自己都怀疑自己尿裤子上暖干了……
这俩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整了这老多的毛领子出来,实在是琢磨不透他们的脑回路。
“红旗,徐叔,上去问一下,我觉得咱们能赚一笔唔。”
阿珍和一帮老爷们儿不一样,她心更细,“这些东西,你们带去京城肯定能卖出去的。”
虽然在京城,大夏天的卖毛领子也有点奇怪,但是如果价格足够便宜,真就不会压货。
毕竟眼下的普通人,都过的节俭,但凡价格合适,谁也不会拒绝提前为冬天做准备。
后世不还有反季节买货的嘛,就是图个便宜实惠,只不过后来这么干的人多了,反倒成了商家套路人的手段了。
刘浩笑嘻嘻的上去攀谈,那俩中年男人一听是北方口音,顿时来了精神,连说带比划的,给事情说了个大概。
这俩人是余姚那边过来的,不是本地人。
余姚那边的山上,产一种拉毛果,这东西原来没啥用,捡回去也是当柴烧。
后来有小鬼子的客商专门买这个,八分钱一个,当地人都惊了。
怎么说呢,这可比靠山屯的乡亲们进山采山货还来劲呐!
毕竟这玩意产量足够大,又不用钻老林子来回寻找,这不是妥妥的山神爷送金娃娃嘛。
不过当地人的警觉性也很高,涉及到鬼子,自然要想法子探个究竟的。
咋说呢,就是不相信鬼子会这么好心,上赶着给老乡们送钱花。
结果这东西的秘密,还真就被打探出来了。
也跟拉毛果在运用当中,极为简单有很大关系。
鬼子把这玩意买回去,是用在棉毛纺织品起毛的工艺环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