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1977,赶山打猎娶女知青 > 第649章 徐德胜的野望

第649章 徐德胜的野望(1/2)

目录

徐德胜提出来的想法,是他经过反复琢磨和调查,才琢磨出来的。

和京城这边从广州倒腾衣服、电子表这帮人不一样,徐德胜本身不是京城人,所以他从广州往北边倒腾东西,目的地不拘于京城这一块。

加上去年帮着扮演了一回香港大老板,所以今年上半年,徐德胜压根就没来过京城。

徐德胜这次来京城之前,在广州那边就从京城去的倒爷嘴里,问出不少话来。

到地方一调查,比那帮人说的还乐观,顿时就起了当个二道贩子的想法。

实际上,自打1978年改开之后,国家允许了“劳动者从事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这就给练摊的人开了个口子。

之所以开这个口子,还是为了缓解当年数量众多的返程知青以及各方面产生的待业人员带来的压力。

京城这边,大批的集体工厂和集体单位,就是那时候出现的。

当时练摊的,全都散落在偏僻的街头巷尾、公园周边这些地方。

客流量什么的,自然没保障,但是不招眼。

个体户的称呼也是那时候兴起的,在普通人眼中,地位不高。

实际上,这些人里面,后来出现了不少有钱的大老板,即便在当时,很多也属于财不露白。

不说别的,看这些人都卖的什么就能琢磨明白了。

有些本钱少,划拉不到好货的暂且不说,但凡一开始就入行,脑子机灵点的,一两年之后,都是在卖喇叭裤花衬衫尼龙袜子蛤蟆镜电子表这一类紧俏货!

这玩意能不赚钱吗?

无非是出摊的时候得加点小心,工商人员和市容管理会驱赶。

就是打游击,有一定的风险,在老实人眼中,不算安分守己的主儿。

到了今年,也就是1982年,京城开辟了几个小商品市场,算是给这些练摊的人一个正经场所。

实际上,即便是之前,也属于上级部门和练摊的有默契,没有赶尽杀绝那意思。

眼下,不过是从默许变成了正式允许。

当然,这个允许的前提是,你得服从管理,不能再和以前一样,到处乱窜了。

这其中,最出名生意最好的,得数西城区什刹海荷花市场、东城区东皇城根市场以及海淀区海淀镇南大街市场这仨地方。

有正式固定的经营场所,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带来的,则是原本整天躲躲藏藏的个体户们,不怕站到人前来了。

随之而来的,则是一部分原本不了解的人,知道了这些往日里看不上眼的个体户,真是的经济收入。

这么一来,就有不少新加入的人出现了。

这些人当中,有很少的一部分,是有人带的。

进货经营之类的,虽然生涩,可上手很快。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纯属两眼一抹黑。

怎么说呢,说白了这些人只看见了个体户摆摊赚钱,没看到人家是如何赚钱的。

加上前些年,社会层面的风气,一贯对个体户这个群体的轻视,让一些人养成了习惯,短时间内是很难扭转的。

在他们看来,就这帮个体户,啥也不是,靠着躲躲藏藏的练摊行为都能发财,换成我来,没理由不成事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