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2025重生之我做上海商铺中介 > 第820章 。上午

第820章 。上午(1/2)

目录

写给十年后自己的信:关于精力与成长的碎思

此刻的我坐在书桌前,窗外的月光漫过窗台,在稿纸上投下一片模糊的光晕。突然想给十年后的你写封信,聊聊当下最让我困惑的事——精力的分配、自我的边界,还有那些不得不做的“不适合”的事。这些细碎的感悟或许在你看来早已是过眼云烟,但对现在的我而言,却是每天都要反复咀嚼的课题。

一、有限的精力,是生命最公平的刻度

昨天晚上我失眠了,凌晨两点还在翻来覆去。起因是白天帮同事处理一个跨部门协调的事,明明不是我的职责范围,却因为抹不开面子接了下来。结果折腾了一下午,不仅自己的工作没完成,对方还嫌我做得不够细致。躺在床上的时候,我脑子里全是对方皱眉的表情,反复回想哪句话说得不合适,哪个环节没考虑周全,越想越清醒,越清醒越烦躁。

后来我索性爬起来翻书,看到季羡林先生说过一句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的路也要自己走。”突然就愣住了——我好像总是把别人的路当成自己的路来走,把别人的问题扛成自己的负担。就像小时候玩拼图,总想着先帮别人把碎片拼好,结果自己的图始终是一团乱麻。

其实很早就明白“精力有限”这个道理。上学时老师说过,人的大脑每天能高效运转的时间不过四五个小时,就像手机电池,过度耗电只会加速损耗。可道理懂归懂,做起来却总跑偏。看到朋友朋友圈发的加班动态,会下意识觉得自己不够努力;听到家人抱怨生活的琐碎,会忍不住想冲过去替他们解决;甚至刷到陌生人的求助帖,都要停下来琢磨半天该怎么回复。

直到上周体检,医生说我血压有点偏高,建议我少熬夜、少焦虑。拿着体检报告走出医院时,秋风卷着落叶打在脚边,我突然意识到:把精力分散在别人的世界里,就像给沙漏的细颈塞了团棉花,看起来忙忙碌碌,实则连自己的时间都流不顺畅。

你还记得二十岁那年吗?那时候总觉得自己有使不完的劲,凌晨三点写完论文,早上七点照样能爬起来去图书馆占座。可现在不行了,前一晚少睡两小时,第二天一整天都像踩在棉花上。原来精力真的会随着年龄增长变得吝啬,它不再是可以随意挥霍的资本,而是需要精打细算的存款。

二、纠结别人的事,是对自己的透支

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当“知心姐姐”。朋友失恋了,我能陪她聊到凌晨;同事跟领导闹矛盾,我会帮着分析利弊;就连邻居家孩子报哪个辅导班,都要来问我的意见。一开始觉得自己很重要,仿佛是维系身边人际关系的纽带,直到有次我发烧到39度,躺在床上连水都喝不动,却还在回复朋友的情感咨询。

挂了电话后,我盯着天花板发呆。那些被我视为“重要”的事,到底有多少是真正需要我的?就像小区门口的流浪猫,我每天都会去喂,后来它生了小猫,我又开始操心它们的去处,甚至因为担心它们淋雨,半夜爬起来搭猫窝。可直到有天出差,才发现就算没有我,也会有其他邻居给它们喂食。

人好像都有这样的执念:总觉得自己是特殊的,别人离了自己就不行。就像小时候玩过家家,非要当那个发号施令的“家长”,否则就觉得游戏失去了意义。可长大后才慢慢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剧本,你不是导演,顶多是个客串的路人甲,过度抢戏只会让剧情变得混乱。

昨天纠结的那件事,现在想来其实很简单。朋友和家人吵架,来找我评理,我却非要掰开揉碎了分析谁对谁错,甚至把自己代入进去生气。后来朋友说:“其实我就是想找个人说说,你听着就好。”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别人需要的不是解决方案,只是一个情绪的垃圾桶。而我却总把自己当成处理垃圾的清洁工,忘了自己也会被弄脏。

你现在应该不会再犯这样的错了吧?听说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自动开启“屏蔽模式”,对别人的事能做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实这不是冷漠,而是一种清醒——知道自己的精力该用在何处,就像园丁修剪枝叶,剪掉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条,才能让主干长得更粗壮。

三、那些“不适合”的事,是成长的磨刀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