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火炕(1/2)
不过这种馒头跟后世白面馒头不同,这种馒头是带馅的,类似于牛羊肉包子之类。
“相父所说的馒头,朕也有所耳闻,可以充作军粮,以便于携带。”刘禅负手笑道。
其实,最好的军粮时后世盛产的土豆和红薯,它们种植周期短,携带方便,还非常充饥,但可惜的是,这两种作物在这个时代并不存在。
红薯和土豆都是在明朝时期从国外传入中国的,曾几何时,两种作物的普及,使得中国农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直接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看来是时候发展航海技术了,倘若能征服大海,发现新大陆,到那时什么土豆,红薯,西红柿等作物,还不是手到擒来?”刘禅心中暗中想道。
初冬的成都,寒风已开始刺骨,两人不敢在院子里待太久,在刘禅的提议下,两人缓步来到了“明德殿”。
刚进入大殿,诸葛亮便是觉得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不由得让他微怔。
按理说初冬的季节,即便是宫中烧了炭火,也不该如此温暖,况且他环顾四周,并未见到火盆或者暖炉,这份暖意仿佛从地下升腾而起,将整个大殿包裹。
“相父来房间吧,屋里更暖和。”刘禅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殿下,这殿内...”诸葛亮忍不住好奇地询问。
刘禅含着笑意缓缓道:“朕知道相父想问什么,来,随朕看看这个。”
于是,刘禅引诸葛亮来到殿侧的一处低矮的火炕前。
诸葛亮仔细打量,只见这方火炕约两尺高度,表面铺设平整的石板,四周更是装饰着精美的木雕,更加令人惊异的是,从石板四周的缝隙中,竟隐约渗出了丝丝热气。
见诸葛亮疑惑,刘禅解释道:“此物名为‘火炕’,是朕命工匠新研制的物件,可抵御寒冷,度过寒风刺骨的冬天。”
停顿片刻,刘禅接着道:“火炕的地下建有烟道,与殿外的炉灶相接,烧火时,热气通过烟道传遍整个火炕表面,人坐卧在上面,非常温暖舒适。”
诸葛亮眼中闪过诧异之色,伸手轻触火炕表面,发现果然温暖。
“妙哉!此物构思精巧,既能取暖,又不见明火,着实安全可靠!”诸葛亮轻叹道。
刘禅笑着点头道:“朕已命工匠在成都城内推广火炕,优先为老人和孩童多的家庭建造,冬日严寒,这么多年百姓们深受严寒之苦,若是有此物,当可缓解一二。”
诸葛亮闻言,心中微微一颤。
此时,他看向刘禅的目光多了几分欣慰和惊叹,旋即拱手道:“陛下心系百姓,实乃万民之福...”
“相父莫要拍朕的马屁了。”刘禅含笑摆摆手,于是让内侍奉茶,“我们炕上坐坐,聊会天。”
随后两人脱履上炕,温暖之意不消一会儿便包裹全身,诸葛亮不禁咋舌道:“这火炕着实神奇,坐卧其上,顿时寒意全消,不知烧这一方火炕需要何种燃料?”
刘禅轻声回道:“普通柴火即可,当然家中有矿的话,烧些木炭也不为过。”
听到燃料如此普遍,诸葛亮更觉诧异。
很快,内侍奉上热茶,茶香在温暖的空气中氤氲散开,刘禅将茶水泡开后,亲自为诸葛亮斟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