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穿越时空的超级旅行 > 第305章 北伐之战(五)

第305章 北伐之战(五)(2/2)

目录

好在他有黄伦的军舰支援,又缴获了元军和犹太人的大量财富。

于是,他急速扩军,如今的兵力,比中路军和西路军加起来还多。

当然,这也是黄伦的支持和鼓励下,做的决策。

没办法,地盘太大,兵力少了,一分散开来,连维持地方治安都够呛,更别说要驱逐元军了。

现在,沿海的几块区域,他在黄伦折叠空间里战舰的助攻下,已全部拿下,开始向内陆推进,并拿下了几个府。

黄伦的总体战略规划十分宏大且具有前瞻性。他的目标是在1280年春节前,让宋军将元军彻底驱逐出长江以南的区域,并暂时按照以前的行政区域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

这意味着宋军不仅要收复失地,还要重建对这些地区的统治秩序,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1280年梅雨季节过后,黄伦计划继续北伐,进一步扩大战果,将控制范围延伸至黄河以南的全部区域。

这一阶段的战略目标更为艰巨,需要宋军具备强大的战斗力和战略支撑力。

另外,黄伦心中,还有一个尚未公开的计划。他打算将京都从广州迁移到武昌,并将其改名为武汉。

黄伦认为,孱弱的南宋若想真正收复失地,就必须选择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心地作为京都。

而武昌,凭借其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成为了他心目中的首选。

除此之外,黄伦之所以会选择“武汉”这个现代名称,其实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和意图。

他并非仅仅是为了将武昌和汉阳这两个地区进行简单的合并,而是怀揣着一个更为宏大的目标。

他深知,在这时的宋朝社会,存在着一种重文轻武的思想倾向。

这种观念使得人们对于武力和军事力量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而更加侧重于文化和学术的发展。

然而,黄伦认为,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强大起来,不仅需要有繁荣的文化,更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支撑。

因此,他希望通过将“武汉”这个名字赋予这片土地,来传达出一种以武立国、强我大汉的寓意。

他希望这个名字能够成为一种激励,激发宋人们重新审视尚武精神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精神之中。

黄伦相信,只有当宋人重新拾起尚武精神,才能在这个时空里树立起“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高大形象。

这样的形象不仅能够让汉人在面对外敌时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决心,更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和地位。

同时,他还意欲在南宋迁都时,顺便改变一下当下的政体,由封建王朝改变成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是在保留君主(皇帝)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皇帝)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用共和政体。

只有这样,南宋和大汉的人民的远景和前途,才有希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