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下一站,穿越崖山(2/2)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
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
1271年元朝建立,次年分水陆两路南下攻打南宋。
元军在襄樊之战大破宋军以后,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德佑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于是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
宋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
接着进封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
元军统帅伯颜继续对二王穷追不舍,于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
不久,刚满7岁的赵昰登基做皇帝,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杨淑妃为杨太后,加封弟弟赵昺为卫王,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为丞相,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并组织抗元工作。
赵昰做皇帝以后,元朝加紧灭宋步伐。
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沦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
张世杰要求借船,却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拒绝,随即早有异心的蒲寿庚投降元朝。
张世杰抢夺船只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广东。
宋端宗准备逃到雷州,不料遇到台风,帝舟倾覆,宋端宗差点溺死并因此得病。
宋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崩逝,由弟弟7岁的卫王赵昺登基,年号祥兴。
赵昺登基以后,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师)张世杰护卫着赵昺逃到崖山,在当地成立据点,准备继续抗元。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张弘范率元军攻至崖门,元军浩浩荡荡陆续抵达崖山,对南宋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当时,宋军主帅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将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
元军以小船载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风纵火冲向宋船。但宋船皆涂泥,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抵御元军的火攻。
元朝水师火攻不成,以水师封锁海湾,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军吃干粮十余日,饮海水之士兵呕泄。
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元等主帅张弘范预备猛攻,元军中先用火炮,打乱宋军的一字阵型。
而后,张弘范将其元军分成四份,宋军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
采用了佯攻,暗渡陈仓,围三阙一等兵法,宋军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
这时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
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其状惨烈,见者心碎,闻者流泪!
……
至此,黄伦觉得,穿越之前,他得先做点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