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 进攻平定县(1/2)
“这些例子不是故事,是镜子。”王政委在黎城县的课堂上举起案例集,“你们看看,以前和你们一样的人,是怎么变成英雄的。”
台下有个俘虏抹了把脸,他正是那个曾被国军排长抢过鸡的士兵,此刻攥紧的拳头里,藏着从未有过的激动。
而在所有的俘虏训练营中,时不时的就会传来一道道信息,“小鬼子114师团,最后一个大队的兵力,登陆平津,平津防线告急!”
“鲁省发现日军21、23师团的多处踪迹,我军正紧急驰援!”
“内蒙日军骑兵第一旅团,向大同集结,晋北防线承压!”消息像重锤,敲在每个指挥部参谋的心上。
陈振华从前线发来的电报更直接:“晋省决战在即,各师伤亡亟需补充,战俘改造务必提速!一个月内,要拿出能上战场的兵!”
这份电报被抄录后贴在各营地的公告栏上,红笔圈住的“一个月”格外刺眼。
武乡县的靶场上,谢政委盯着新补充的战俘射手——他们的枪法虽准,却总在模拟冲锋时犹豫。
“想想教导员说的,”谢政委指着靶纸,“你们多练准一枪,前线就少牺牲一个弟兄!”
这话像鞭子,抽得战俘们额头冒汗,练得更狠了。有个射手练到手指磨出血,裹块布继续扣扳机:“俺爹就是被鬼子杀的,俺多杀一个,就是在给俺爹报仇!”
焦作营地的战术课堂上,谭政委把地图铺在地上:“咱们拿下阳泉后,下一步就是太原。陈旅长和陈副师长那里,都需要大量的兵力补充啊。”
改造进度在战局的催逼下加速,更在战俘们的思想,开始在觉醒中提质。某天清晨,焦作营地的门口堆着几十封请战书,最上面一封的字迹格外用力:
“俺们不要特殊待遇,只要一杆枪,让俺们上战场证明自己!”落款是“国军46师战俘”。
这股热潮迅速席卷多个训练营地。平顺县的李政委收到份特别的请战书,来自那个曾破坏水井的“伪军翻译”:“俺知道自己罪孽重,求首长给个赎罪的机会,哪怕是去炸碉堡,俺也心甘情愿!”
他在信里画了幅草图,是日军常用的碉堡结构,标注着“射击死角在此处”——这成了后续攻坚的重要参考。
黎城县的打谷场上,王政委被一群战俘围住。那个掉眼泪的年轻俘虏举着磨出茧子的手:“政委,俺们白天种地,晚上练枪,早就准备好了!”
他身后的战俘们齐声喊:“让俺们上战场!”声音震得谷堆簌簌掉粒。
武乡县的修枪组里,独臂老俘虏带着徒弟们加班加点,把缴获的日军枪械一一检修好。
“这些枪,”他摩挲着枪管,“得让同志们用着顺手,别在战场上掉链子。”
徒弟们发现,师傅最近总在枪托上刻下小小的“杀”字,刻完又用布擦得发亮。
随着一个月的期限将至,各营地的改造成果初显,俘虏军中的八千名战俘通过考核,被编入补充营,领取了崭新的步枪和军装。
授枪仪式上,谭政委看着队列里挺直的脊梁,想起刚接收时他们畏缩的样子,突然红了眼眶。
“记住,”他声音沙哑,“你们穿上这身军装,就不是俘虏了,是八路军战士。到了前线,要像个战士样活着,像个战士样战斗!”
此时那些领到枪支,穿上八路军新衣服的队列里,响起震天的回应:“誓死抗日!绝不后退!”
这批符合标准的补充兵,立刻就被分配到365师各个团里,除了独立十一团、独立十二团和独立十三团外,863旅和386旅,大部分团每个团都补充了500多名老兵,这样也极大的缓解了365师各个团在之前战斗中的兵力损失。
恰逢日军114师团全面进驻平津,陈副师长在平津前线接到消息,嘴角扬起笑意——他知道,那些曾被视为“包袱”的战俘,在硝烟中慢慢证明了自己。
果然,几天后从前线传来捷报:某补充连在平津线外围伏击日军小队,原晋绥军士兵赵四精准击毁日军机枪巢,那个曾煽动闹事的原国军连长,带着敢死队炸掉了日军一个碉堡库,自己却永远倒在了火光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